1991年,第十届香港金像奖典礼上,《阿飞正传》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五项大奖。
随后,该片的投资人邓光荣被邀请上台演讲。
邓光荣上台后,强行微笑着向该片的导演王家卫表示了祝贺,等到快下台的时候,邓光荣还是没能忍住,说了句:“我自己辛苦不重要了,反正我命就是这样。”
台下的王家卫听到这番话后,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他也没有想到,他的这部电影亏的竟然会让老板邓光荣的电影公司破产倒闭。
很多年后,当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时,总会打趣地说:王家卫是用别人的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导演王晶也总会用这件事调侃王家卫,说找他拍电影,不仅能饿死主创人员,也能饿死老板。
那么,在当时那个以快节奏、高娱乐盛行的黄金时代,慢性子的王家卫如何是出头的呢?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屡遭嫌弃的小编剧,成为一代大导的呢?
这就要从王家卫小时候细细说起。
1.
1958年7月17日,王家卫在上海出生,在家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王家卫的父亲是一个海员,常年在大海上漂荡。虽然辛苦,但每月的收入却是很丰厚,足够他们一家人舒舒服服的活着。
因为父亲的收入不错,王家卫的母亲根本不需要上班,每天除了在家带带孩子之外,就是和邻居朋友一起喝喝茶、打打麻将。
王家卫两三岁的时候,都是和哥哥姐姐都睡在一张床上。每天早上醒来时,他们三人就躲在被窝里,静静的等待着母亲做好早餐来喊他们。由于当时王家卫的母亲和牛奶公司的领导是好朋友,所以每天早上都会有新鲜的牛奶送到他们家里。
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牛奶,是王家卫童年时期的快乐,也是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
这样幸福而又温馨的时光,一直持续到了王家卫五岁的时候。
当时,由于王家卫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们要搬家到香港居住。不过,由于关卡卡的比较严,三个孩子无法都去香港。于是,王家卫的哥哥姐姐被留在了上海老家,最小的王家卫则跟着父母一起搬到了香港。
香港对王家卫来说,是个很新奇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个很痛苦的地方。
因为王家卫一家在香港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偶尔看到邻居小孩们一起玩耍时,王家卫也想加入到其中,但凑近之后却发现,他根本听不懂邻居小孩们说话,他们也同样听不懂王家卫在说什么。
这让王家卫在很长的时间都觉得很孤独。尤其是当父亲出海后,跟他说话的只剩了母亲一人。
但王家卫的母亲是个影痴。每天将王家卫送到学校后,她就跑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等王家卫放学后,她又接着王家卫,再去看晚场。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童年的王家卫都是在母亲和电影的陪伴中度过。
后来,王家卫回忆这段时光时,粗略的计算了一下,发现他和母亲一起至少看了上千部电影。而他学粤语也差不多学了十年,才能勉强的跟当地人交流。
王家卫对电影的兴趣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而他的文学素养则是与他父亲有关。
王家卫的父亲在很早就告诉王家卫: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应该把所有名著读完。
所以王家卫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接着就是《水浒传》《红楼梦》等。
除此之外,王家卫的父亲还要求王家卫闲暇时一定要和哥哥姐姐通信,除了维持亲人之间的感情之外,也为了加强三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学时代的王家卫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翻阅着一本又一本世界名著。
这也是后来,王家卫的电影为什么总是会有一股浓郁的文艺气息的原因,正是因为小时候受了各类文学名著的熏陶。
2.
度过童年的时光后,王家卫中学毕了业。
这时的王家卫还没想过与电影相关的事情,只是遵循母亲的安排,考入了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在理工大学读书的期间,王家卫突然对摄影有了兴趣,并开始钻研起了摄影技术。
这个兴趣一直维持到了王家卫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王家卫先是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后来,偶然有一次,王家卫看到了TVB制作培训班编导组的招生海报,便一时兴起报了名。
王家卫本身就有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在培训班编导组学了一段时间后,王家卫很快就掌握了剧本的写作方式。
出师后,王家卫离开了TVB,被黄百鸣签到了新艺城担任编剧。
在新艺城的期间,也就是1982年。王家卫和何康桥、劳文生、奚仲文三人一起担任了电影《彩云曲》的编剧。
这是王家卫担任编剧的第一部影片,他也凭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编剧生涯。
不过好景不长,当时新艺城负责行政的施南生,在月底发薪水的时候,发现王家卫两个月都没来过公司。这事传到了黄百鸣那里,黄百鸣一听自己签下的编剧两个月都没有写出一个剧本,不禁有些气恼。
于是,黄百鸣打电话将王家卫喊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怎么回事!并限定他三个礼拜写出一个剧本来。
后来,约定的时间到了,黄百鸣打电话询问剧组王家卫有没有交剧本,剧组负责人表示已经交了,但写的着实不怎样,废纸一沓。听到这个回答,黄百鸣没有犹豫,当即就给人事打电话,炒了王家卫的鱿鱼。
不过,王家卫也是有一点小幸运在身。他被新艺城开除的时候,陈勋奇的永佳电影公司刚成立不久,急需编剧一类的人才。而有着在新艺城工作经历的王家卫,便立即被陈勋奇聘用,担任了影片《空心大少爷》的编剧。
这一年是1983年。
从这一年开始,王家卫就一直担任着陈勋奇电影的御用编剧。但此时的王家卫,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编剧,在和陈勋奇合作的几年里,并未能写出一个真正的好剧本。
而有趣的是,当王家卫后来担任导演,找陈勋奇担任配乐的时候,陈勋奇一出手就为他的电影配出了《天地孤影任我行》这首名曲。
王家卫的编剧生涯一直到1987年才有起色。
当时,王家卫为导演谭家明编写了一个名为“黑帮三部曲”的系列剧本。但谭家明拿到剧本后一看,直接就毙了前两部,选择了最后一部拍成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最后胜利》。王家卫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的提名。而被谭家明毙掉的前两个剧本中的第一个,后来被王家卫自己拍了出来,就是他的成名之作《旺角卡门》。
不过,这是后话。
在凭借《最后胜利》打开了一点知名度后,王家卫进入了邓光荣的影之杰电影公司。
这一步路,对王家卫来说是鱼跃龙门,但对邓光荣来说却是招了个定时炸弹。
在进入影之杰电影公司后,王家卫结识了好友刘镇伟。
当时的刘镇伟也是在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但一直没什么起色,于是他便想着转型当导演,拍一部搞笑的恐怖片。
这个想法让邓光荣有了兴趣,当即就决定让他和王家卫一起放手去拍。
有了老板的大力支持,刘镇伟信心爆棚,联合王家卫一起开始了准备工作。但当所有的工作准备完成后,刘镇伟才发现,王家卫还没写出剧本。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本,没有剧本还怎么拍?
刘镇伟给王家卫施加了高压,每天像个家长监督孩子学习一样,坐在王家卫的面前,硬生生的逼着王家卫把剧本写了出来。
最终,刘镇伟执导、王家卫编剧的电影《猛鬼差馆》成功问世,以100万的制作成本,斩获了1000多万的高票房。
两人也因此成名,老板邓光荣也趁热打铁,让两人又再度拍摄了续集《猛鬼学堂》。
也就是这部戏结束后,王家卫拿出了《旺角卡门》的剧本,告诉邓光荣他想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3.
1988年,在邓光荣的支持下,王家卫拍摄了电影《旺角卡门》,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旺角卡门》让王家卫获得了金像奖和金马奖两大金奖最佳导演提名,也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一炮打响。
在口碑不错的同时,影片的票房也取得了1000多万,这让邓光荣也更加坚定了要支持王家卫的想法。
于是,在1990年,王家卫又写出了《阿飞正传》的剧本,邓光荣看后立即拿出4000万投资,让王家卫拍摄上下两部。
但让邓光荣没想到的是,影片只拍出了半部,王家卫就已经用掉了一半的资金。等到整部影片出来时,已经用了3900多万。
这个结果差点让邓光荣气晕过去,但想着或许票房可能不错,就暂时稳定了情绪。
可怕什么就来什么,《阿飞正传》上映后,只取得了900多万的成绩,一下子让邓光荣的影之杰公司赔了个底朝天。
不过,票房的失利却换来了口碑的爆棚!
王家卫凭借该片一举斩获金像奖和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正式跻身一线大导行列。
在此片过后,王家卫和刘镇伟一起成立了电影公司,接连拍摄出了《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多部经典影片。
回顾王家卫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受了他兴趣的影响。无论剧本中流露的文艺气息,还是影片的着装和摄影方式,都与他的生活、他的兴趣密不可分。
相信这也可能就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名导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