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职所对应的品级,从洪武九年(1376)正式确立行政架构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根据《大明会典》可知,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建文朝除外)。
例外的就是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可以说是薛定谔的品级:是五品,但又不是五品。
01
明朝内阁的成立时间很早,而且殿阁大学士名称也不是明朝首创。
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原本丞相的职权一部分拆析于六部,另一部分收归皇帝本身。
明太祖虽是工作狂,但本身精力也有限,每天处理政务疲于应对,乃征召有名望的儒生作为“四辅官”。
然而这些四辅官缺乏行政经验,每天之乎者也,不但帮不上忙,反倒更添乱。
无奈之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照宋朝设四个殿阁大学士,即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首次征召邵质、宋讷、吴伯宗、吴沉,这四人进入四殿阁咨询政事,实际就是秘书,为“内阁”雏形。
当时并无固定办公地点,大学士也只是荣誉头衔,并无品级规定。
从首次四个征召对象就能看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被征召时是正二品的礼部尚书;而东阁大学士吴沉,则只是从八品的翰林典籍。
如果把大学士品级定为正五品,那么吴沉肯定是乐开了花,而邵质就只能哭晕在厕所……
之所以有“内阁大学士是五品”的说法,是因为明太祖后又在四殿阁之外,加设了一个“文华殿大学士”,专门负责辅导太子。
而文华殿与其他不同,大学士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比如首次征召即有三人:余诠、鲍恂、张长年。
这三人被征召之前都不是官员,而是有名望的学术大家。而既然要辅导太子,那么就得给个品级说法,而且也方便领取俸禄——学术大家也是要吃饭的。
于是,就单独确定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品级:正五品!
此即“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谣言的最早来源。
“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明史·职官一》
这里的“皆”,指的是文华殿的众位大学士,而不应该包括前面的四殿阁大学士。
02
到了明成祖时期,继续征召官员辅政,使其制度化,而且设有固定辅政地点,即文渊阁!
而文渊阁是位于紫禁城之内,故而有了“内阁”的说法。
但是明成祖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选入内阁的都是翰林院的六七品小官,虽然可以很快升任五品的翰林侍讲/侍读学士,但这就是天花板,不会继续晋升。
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等等,都是如此。
即使是首辅胡广,虽然待遇明确为尚书级,但品级到死都是五品。
这也是“内阁大学士是五品”谣言的第二个来源。
而且还没法反驳,因为明成祖时期的内阁成员,真的清一色都是五品。
在明成祖驾崩之后,洪熙皇帝朱高炽继位,自此开始内阁大学士品级大幅提升,之前一直被压制品级的杨士奇、杨荣等,都被放飞。
华盖殿大学士为兵部尚书杨士奇、谨身殿大学士为工部尚书杨荣、武英殿大学士为礼部尚书杨溥。
组成历史有名的“内阁三杨”。
尚书乃是正二品,而且杨士奇与杨荣都加“少傅”衔,是为“三孤”,乃从一品。
这一时期如果说“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三杨”的棺材板肯定都盖不住了。
03
实际在成化朝之前,内阁成员是轮值,并非一直在内阁办公,都有本职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的衙门办公,所以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是由个人本职所决定的。
比如在正统朝入阁的“三元宰辅”商辂,开始只是从六品的翰林修撰,但是品级一直在升,先是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兵部侍郎,然后是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
这个太常寺卿、兵部侍郎可不是加衔,而是确确实实的官职,是要在相应衙门办公的。
而同样是在正统朝,内阁首辅曹鼐最高的才是正三品的吏部左侍郎,原因就是在土木堡殉难,没机会继续升。
从弘治朝开始,内阁大学士权力大幅提升,“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三人无一例外,全都是加“三孤”的从一品衔。
此时更不会有“内阁大学士是正五品”说法。
入阁门槛也有大幅提高,基本都是正三品侍郎才会入阁。
而从嘉靖时期开始,入阁门槛更是提高到了正二品的尚书,而且这时候内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如果品级没有到正二品的上三部(吏户礼)尚书,是没资格入阁的。隆庆皇帝在裕王府时,最敬爱的老师有高拱、陈以勤。在登基之后迫不及待的擢两人入阁,但也得先后在礼部尚书职位上过渡半个月。
内阁大学士,在入阁之前必须是正二品的上三部尚书,在入阁之后都会例加从一品的“三孤”(少保、少师、少傅),乃至正一品的“三公”(太师、太保、太傅)。
官员见到内阁大学士必称“阁老”、“恩相”,如果是首辅还得叫“元辅”。
有的内阁大学士,甚至在皇宫里都可以乘坐肩舆。
如果在这一时期,还说什么“内阁大学士都是正五品”,那可真就成为笑话了……
04
总结:根据《明史·职官》记载:只有辅导太子的文华殿大学士才是真正的官职,正五品。但后来辅导太子的从文华殿大学士变成了詹事府的春坊官,文华殿就成了专门开设“经筵”的场所。
而其他殿阁大学士的品级是由本身官职所确定的。
内阁大学士开始时候因为权力与地位不高,成员入阁之前很多都是七品的翰林官,而且后期品级升迁也不快,由此导致少有五品以上。
从弘治、正德开始,入阁门槛是正三品乃至正二品,而入阁之后会加一品的三公、三孤衔。
在此可以斩钉截铁的说:从弘治朝开始,只要是内阁大学士,就必然是三品以上;从嘉靖朝开始,就必然是二品以上。
欢迎列出一个弘治朝之后的三品以下内阁大学士,或者是嘉靖朝之后的二品以下内阁大学士,来打脸……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