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陕西之际,命人将光绪皇帝的后宫妃嫔——珍妃,投入井中杀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仅以寥寥几字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记载: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
珍妃井
慈禧太后命人将珍妃投井的说法,在《宫女往谈录》中,也有过记载: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被慈禧投入井里。死时年仅25岁。我们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她仅比我大5岁,一切经过差不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对她知道得比较清楚。
《清史稿》的记载,再加上亲历者的口述,基本可以坐实慈禧太后对珍妃“贞烈殉节”的说法,只是用来掩人耳目所用。“经慈禧太后下令,太监崔玉贵将其推入井中溺亡”才是事实的真相。
由此来看,“珍妃投井”无疑又为慈禧太后增加了一份罪恶。相对于被后世形容为“老巫婆”的慈禧太后,年仅25岁的珍妃似乎更像是一个惨死于慈禧魔抓之下的冤魂。
慈禧太后剧照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珍妃投井”,到底是不是独掌晚清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为泄私愤而蓄意所为呢?
珍妃的死,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呢?
其实,相较于慈禧太后甚至光绪皇帝的客观责任,珍妃自身的“作死”行为才是其被投井杀害的真正原因所在。
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将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指给光绪皇帝为皇后的同时,又为其选定了来自他他拉氏的一对姐妹,册封为嫔。在慈禧太后的规划中,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后来的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乃系其更进一步掌握光绪皇帝的有效工具,更是延续叶赫那拉氏家族荣光的代表人物。
隆裕太后
可是,“驼背、瘦骨嶙峋、脸长且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常常一副哀怨表情”的叶赫那拉氏并不得光绪皇帝宠爱;再加上光绪皇帝深知慈禧太后为自己选后的政治用意;以致于叶赫那拉氏刚入皇宫就入冷宫,始终未得光绪皇帝青睐。
相比较于叶赫那拉氏,“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的珍妃他他拉氏,却逐渐成为光绪皇帝的专宠。按照宫女荣儿的说法:“给你娶的皇后,你偏偏不爱,在天下人面前伤了老太后的尊严,这种怨绝没有不报的道理”,以老太后那种骄横的脾气,珍妃会得何种境况,可想而知。
《清稗类钞》对慈禧太后的报复举动,就有过相关记载:
德宗所最宠幸者为珍妃。珍妃色尤殊。孝钦后以隆裕后不得志于德宗,迁怒二妃,遇之甚苛。
也就是说,光绪皇帝的不谙政治险恶、慈禧太后的睚眦必报,为珍妃被害埋下了伏笔。
当然,如果珍妃像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那样,“气度端凝,不苟言笑,始终敬礼之”,自然不会让慈禧太后找到报复的机会。可珍妃偏偏恃宠而骄,仗着光绪皇帝这位“傀儡皇帝”的恩宠,开始了于后宫之中的“作死”之行。
光绪二十年,因太后寿诞加恩而被晋升后宫位分的珍妃,在“妃”位上尚未待够一年,就因为自己的“作死”让慈禧太后找到了惩治机会。《清稗类钞》有载:
一日,隆裕为其父乞督外省,德宗颔之,隆裕退,珍妃以《汉书外戚传》讽上,事遂寝。隆裕深衔之,日伺其隙。珍妃于上前称文廷式才,隆裕遂奏孝钦,谓妇女不应干国政,乃废妃。德宗虽痛之,而无如何也。
隆裕皇后为自己的父亲向光绪皇帝求官,本就是一件给足了光绪皇帝面子的事儿,可珍妃偏偏想要出个风头,仗着得宠就出言讽刺光绪皇帝对隆裕皇后的纵容,更关键的是光绪皇帝也不知天高地厚,觉得珍妃所言极是,竟然罕见地拒绝了隆裕皇后的请求。
就算隆裕皇后背后没有一个实掌晚清大权的慈禧太后做靠山,就算隆裕皇后极不得宠,你一个小小妃子得罪了中宫皇后,能落得什么好处?这不是作死,是什么?更关键的是,前面你刚就后宫参与前朝政事而讽刺皇上,后面你就紧接着干起了“卖官鬻爵”这等严重祖制国法均不容的腌臜事,还能怪慈禧太后对你“褫衣廷杖”,降位分、打入冷宫的严惩吗?
甚至,在慈禧太后训斥珍妃“卖官鬻爵、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巨大罪行时,珍妃竟公然以“祖制国法固在,然早有人不遵在先”强势回怼。诚然,慈禧太后窃取晚清政权、操纵皇帝,已然违背了清朝祖制国法,但就当时的政局环境而言,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也不失为理性选择。更何况,前朝政事岂是一个后宫妃嫔所能妄加议论的所在?
“犯错就要认、挨打要站稳”,更何况珍妃面对的是光绪皇帝也无可奈何的晚清一把手。如此狂妄的“作死”言行,还怪得慈禧太后对其严惩吗?或许,珍妃根本就不明白,被自己视为依靠的光绪皇帝,在偌大的皇宫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珍妃挨打受辱甚至被投井杀害的时候,自身都难保的光绪皇帝也只能“一只孔雀,一雌一雄,雌病雄伤,莫可奈何”。
珍妃投井景象
珍妃被害,虽然有着光绪皇帝不谙政治风险,未摆正自身位置的客观影响,更有着慈禧太后睚眦必报、跋扈专断的原因所在。但就珍妃在后宫之中的所言所行来看,她能被投井也属情理之中的结果。
仗着光绪皇帝的恩宠,就于后宫横行、习尚浮华,多行有违祖制国法之举;甚至干起了卖官鬻爵、干预前朝国政的勾当;甚至在慈禧太后决定逃亡的关键时刻,刚从冷宫释放出来的珍妃,依然规劝光绪皇帝留京,以安民心,依然“目注德宗,呜咽不胜,犹作儿女子态”。如此“作死”,珍妃也只能自食其果。
参考文献:《清实录·德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稗类钞》、《宫女往谈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