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林觉民个人简介(林觉民的英雄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23-12-07 17:13:27

‬简介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人物生平

林觉民‬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后‬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1月底,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同年‬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

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与妻书》

1911年4月25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1911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总括

烈士林觉民,他本拥有优渥殷实的家境、温柔恩爱的妻子以及无限光明的前程,却因不忍见国家和民族继续遭受苦难,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他给爱妻写下绝笔信——《与妻书》,字字句句都委婉且真挚地表达了对妻子和祖国深沉的爱。他将个人爱情、家庭幸福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倾注于笔下。

林觉民的伟大事迹会永远被世代传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