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轩辕黄帝故里在哪里(黄帝的来历简介)

发布时间:2023-12-03 22:13:02

黄帝,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后世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居轩辕之丘,故称之为轩辕氏;建都于有熊(新郑),又称之为有熊氏,《山海经》等典籍亦作“帝鸿氏”;黄帝部族始于少典,后传至黄帝,相继打败蚩尤与炎帝,遂成为天下共主,黄帝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一、“黄帝”之名由来:

我们今天所认知的“黄帝”,由上古时期部落首领(轩辕有熊氏)与后世五方五帝(黄帝)融合而成,至于“黄帝”之名由来,则与五方五帝(配位)有关,《史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按中国古代五行论,“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皇帝宽惠,德侔黄帝,故龙色黄,示德不异(引自《论衡》)。”

《春秋繁露》亦载:“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号公。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先王客而朝。……帝号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号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轩辕直首天黄号,故曰黄帝云。”

按《风俗通义》:“黄者,光之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按《礼记》、《吕氏春秋》:“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祠中溜,祭先心。”

二、何为“五方五帝”?

五方五帝,是中国古代神话及古籍记载中的人物,他们的命名之义和他们分处的方位或季节是密切相关的,亦称五方上帝、五方天帝。

周朝时,依据《周礼》,“设六官,置司辂之职,以掌公车之政,辨其名品,与其物色”,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中、西、北五方上帝。六辂祭祀:“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祭神州(引自《隋书·礼仪五》)”。其中,昊天上帝为自然上帝,即苍天;五方五帝(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黄帝有熊氏),西方白帝(少昊青阳氏),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也称玄帝),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方五帝配位,《孔子家语》: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五方五帝分别对应五行、五色、五方、五德,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德:即青帝太昊木德、赤帝炎帝火德、中央黄帝土德、白帝少昊金德、玄帝颛顼水德。

配位后的五方五帝,即:

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

南方赤帝(炎帝神农氏);

中央黄帝(黄帝有熊氏);

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

北方黑帝(颛顼高阳氏)。

春秋战国至两汉,“五德”之说盛行,原始宗教中的先天五帝(五方上帝)和后天五帝(五方人帝,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逐渐重合,天上五帝与人间帝王联结起来的“五德—五帝体系”最终成型,伏羲、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的事迹逐渐清晰并流传于后世。

三、黄帝与“五方五帝”祭祀:

先秦及后世,祭祀包括黄帝在内的“五方五帝”是朝廷官方最高的祭祀仪式之一。

《尚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臣。”《礼》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此皆法度之祀,礼之常制也。

《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兆五帝于四郊。”《唐书·礼乐志》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元以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宝也。又曰:兆五帝于四郊。此五行精气之神也,元以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纪者,五天也。”

《史记》:“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欲出周鼎,当有玉英见。十六年,上亲郊见渭阳五帝庙,亦以夏答礼而尚赤。”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祀明堂,登灵台。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

《后汉书·祭祀志》:“迎时气,五郊之兆。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迎气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雒阳四方。中兆在未,坛皆三尺,阶无等。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车旗服饰皆黄。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元冥。……”

《旧唐书》:(唐德宗李适)十五年四月,术士匡彭祖上言:“大唐土德,千年合符,请每于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议。归崇敬曰:“准礼,立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立秋后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地,祭黄帝。秋、冬各于其方。黄帝于五行为土,王在四季,土生于火,用事于木,而祭于秋,三季则否。汉、魏、周、隋,共行此礼。国家土德乘时,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后土配,合于典礼。彭祖凭候纬之说,据阴阳之书,事涉不经,恐难行用。”乃寝。

后世亦有三月三、九月九通祀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如:

《元史·祭祀志》:“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明史·志礼四》:“三皇: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乙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仪同释奠。”

《钦定四库全书·明集礼卷十六》:“遣官祭三皇仪注:时日,春以三月三日、秋以九月九日;斋戒,皇帝斋戒(阙);三献官(以省台官充)及各执事,官俱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兖州府祠庙考一》:染山伏羲庙,在滕县西北五十里,染山上未详所始,唐长兴间重修,以西二十里有伏羲冢,画卦山在焉,故建祠。齐乘云:颛臾风姓,实司太皞之祀邹鲁,有庙是也。伏羲都陈谓此有墓,非也。后人为殿二层,前祀伏羲、神农、黄帝,后殿更为帝后二像,号为人祖,常三月三日为会,里人往祓子焉。以伏羲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故也。

滕州伏羲庙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一》:

三皇庙,在湖州府寿昌坊。洪禧寺东。旧志所无。元始建以祀伏羲神农黄帝。以风后。力牧。勾芒。祝融配享。两庑祀十大名医。每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

三皇庙,在武康县。旧志所无。元建于县北五十步。后燬于兵。皇朝即其址为社稷坛。改建庙于县治西南二百步。中为正殿。塑三皇像。配以风后力牧等神。翼以两庑。前立灵星门后建堂。元以医学官主之。每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今惟朔望行香。医学官亦不复设。

安吉县吴兴续志三皇庙。在安吉县治北。旧志所无。元始建以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风后力牧勾芒祝融。每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致祭。皇朝庙仍其旧。县官朔望行香拜谒。

《钦定四库全书·延祐四明志卷十四·本路医学》:中统三年,奉诏立学建三皇殿,岁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祭享,配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至元十八年创建于东北隅贯桥之南,延祐二年二月重徙于东北隅魏家巷,建官掌之。

《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志》:药王庙,在西定坊,祀药王韦慈藏(按元成宗时,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以医药主之。明洪武初,仍元制,定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二年,命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

《钦定四库全书·师山集》:凡有生于天地之间,戴发含齿而为人者,所宜报祀无穷,况于有土有民法三皇之道而为治者乎?自隋以前此礼未举固为阙典,唐天宝中制始立三皇庙于京师,有司致祭郡县犹未有庙也,我国家龙兴朔土治尚简略淳朴之俗邻于古初,乃始致意三皇之祀,于是郡县皆得立庙,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太守县令各以其服行事,惟谨报本始也。

新郑西南具茨山风后顶(风后岭)原有轩辕庙、南崖三宫(祀伏羲、神农、黄帝),县城中则有轩辕庙、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延续后世的新郑黄帝故里(风后岭)三月三庙会、及县城中“三月三,拜轩辕”的习俗与上面各地祭祀习俗同。

新郑县城原有三皇庙,《新郑县志·重修三皇庙碑记》:该碑发现于1985年,现存城内北街三队王红旗家中。碑高132厘米,宽43厘米,厚12厘米。该碑两面刻文。碑文系邑廪膳生秦景兆所撰,增广生员秦冠书丹。该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碑记全文楷书,共142字,全文如下 :盖闻有功德于民者,世世禋祀勿替。县北门内旧有三皇圣祖庙,旁列十代名医。神像辉煌,照人耳目。但年长日久几经风雨剥蚀,遂致暗淡无华。有监生刘广,祀生秦炳元,约会合邑绅士各捐资财以成胜果,庙宇墙垣灿然可观。工既告竣,市之人莫不争先快睹。此因神功垂于无穷,实人力为之更新云。据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记载:“三皇庙在北门内东首,祀伏羲、神农、黄帝。”至于碑记中所说“旁列十位名医”,由于资料缺乏,无考。此庙今废。

新郑县城北门外有“黄帝故里祠(又称轩辕故里祠)”及“轩辕故里”碑,新郑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载:“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现碑已失。

新郑县城北门外有轩辕桥,轩辕桥位于新郑老城北城门通向轩辕故里前的护城河之上,民国后期湮埋。2002年,新郑市人民政府扩建轩辕故里,寻迹挖掘,使轩辕桥得以复出,另在桥上重新修建双孔青石桥,仍名“轩辕桥”,桥下河水名为“姬水河”。

古轩辕桥为单拱砖构,三覆三券,长7.6米,宽5.7米,桥东拱壁阴刻篆书“轩辕桥”三字,桥西拱壁阳雕“砖户王仲,隆庆四年(1570年)许州造”两列十一字,距今已400多年的历史。

四、黄帝与“地中”:

《史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在五方五帝(五行)中,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中央属土,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土德的方位是中央,因此黄帝也叫做“中央之帝”;九州方位中,豫州为土中(地中),嵩山为中岳,与五行中中央为土相配,亦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新郑)一致。

焦贲亨《嵩高志》:“嵩位中央,左岱右华,于帝为黄,于斗处中,五常为信,五行为土,成周定鼎洛邑建土圭于阳城以测日景,是嵩为天地之中也。”《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郡县志》:河南府,《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

《新唐书》(旧唐书):“柳、七星(星宿)、张,鹑火也。……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石氏星经》:“中宫黄帝,其精黄龙,为轩辕,首枕星、张,尾挂柳、井,体映三台,司四季,司中岳,司中土、黄河、江、汉、淮、济之水,司黄帝之子孙,司裸虫三百六十。”按张衡《灵宪》,苍龙连蜷於左,白虎猛据於右,朱雀奋翼於前,灵龟圈脊於後,黄龙轩辕於中,则是轩辕一星,与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四兽为五矣。

在天象分野中,北斗七星、轩辕十七星(权星)、七星(鹑火,周之分野)对应“地中”,与黄帝有熊之所在嵩洛之地(新郑),“三位一体”而互相映照。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天象上,“北斗”即帝车,与“地中”关系对应,其来历与黄帝(出生)“大电绕北斗”、“景星见于北斗”,及“发明轩冕之服(车服)和指南车”等传说有关。

《史记》载:“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斗为文太室,填星庙,天子之星也。”另载:“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集解】郑玄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索隐】《尚书》帝命验曰:「五府,五帝之庙。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唐虞谓之五府,夏谓世室,殷谓重屋,周谓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注云:「神斗者,黄帝含枢纽之府,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静,四行之主,故谓之神斗。周曰太室。」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中岳嵩山“太室”之名古已有之,而“太室”即黄帝神斗祭祀之府,其中所包含的“黄帝与嵩山[嵩洛]地区”的关系绝非偶然)。

考古发现上,与黄帝所处时间、地望、内涵重合的郑州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则发现了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黄帝与北斗”的传说正在走进现实。

天象“北斗”之下即轩辕(轩辕十七星,又称权星),轩辕者,黄帝之象也,同样对应“地中”,如《淮南子》:“中央土,其帝黄帝,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号曰轩辕氏,死托祀于中央之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止,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土色黄也。”

《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云笈七签》:“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火体,祭天神,轩辕星一也。”《晋书·天文志》:“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后妃之主,土职也。一曰东陵,一曰权星,主雷雨之神。”

《步天歌》:“七星如钩柳下生,星上十七轩辕形。”轩辕(轩辕十七星)之下即七星(鹑火),七星(星宿),南方朱雀七宿之一,属周之分野。《史记·天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观象玩占:“周礼鸟旗七旒,以象鹑火。”谓七星也。按《尔雅》,分野主周,属三河(主嵩洛),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新郑)同样一致。

另有关于黄帝与“五帝墟”的记载,

三国,管辂《管氏地理指蒙》:“星纪四时,次舍观章于尧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于麟笺。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尧典中星也,降娄(奎娄)为少皞氏之墟,营室(室壁)为颛顼氏之墟,亢角(寿星)为太昊氏之墟,鹑尾(翼轸)为烈山氏之墟,鹑火(柳七星张)为有熊氏之墟。”

又《新唐书》:“夫云汉自坤扺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叶北宫之政而在乾维外者,陬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寿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七星系轩辕,对应鹑火),故为有熊氏之墟。”

最新考古发现中,嵩洛地区的河洛古国(约5300年-4700年,上承庙底沟二期、下启中原龙山),其所囊括的双槐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汪沟遗址、点军台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共同构成的遗址群落,与黄帝所处时间(约5000年前或公元前27世纪)、地望(嵩洛地区)、内涵(黄帝北斗、嫘祖养蚕缫丝)重合,也与涿鹿之战时,黄帝与炎帝、蚩尤、黎苗等多方战争关系对应;另双槐树、西山、大河村等多处地震遗留,同样与史书记载的“黄帝在位一百年,地裂、帝陟”一致。

双槐树遗址地震遗迹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史记》

《周礼》

《孔子家语》

《大戴礼记》

《后汉书》

《新唐书》(旧唐书)

《永乐大典》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