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这父子三人,不仅诗词成就巨大,而且每一个人都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这三位父子中,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最大;苏辙的官做得最大,一度做到了副宰相;而苏洵呢,虽然是这两个人的父亲,名气没有苏轼大,官到去世的时候,才做到八品。
而且苏洵成名特别晚,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没有中过进士的。
诶,你说,这苏老头不会是因为他沾了两个儿子的光吧?
三苏祠
这可真不是。他两个儿子之所以有如今我们看到的成就,虽然跟天生才华分不开,但也十分依赖“老苏”的教导。不仅如此,他的文章还自成一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分庭抗礼。
现在有句话叫,只要你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不算太晚。我们总感觉这是句鸡汤,其实不然。
苏洵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洵。
但是,它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不想说的这么简单。主要归功于他五方面的努力:
三苏祠雕塑:八娘伴母,左为程夫人
苏洵小的时候就不爱读书,由于父亲还在,没有养家的责任,加上他有点侠气,于是就像年轻的李白一样,在外出游,走了不少地方。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取了一个和他同岁的女子。这个苏夫人很有名,后来在教育苏家两兄弟的方面也出了不少力。
苏夫人原本是当地大户家的女儿,带了不少嫁妆。没多久就被苏洵挥霍完了,而苏洵依然在不务正业。苏夫人看在心里没有说。
直到有一天,苏洵想通了,也实在不好意,就问苏夫人:“我觉得,我现在要开始读书,应该还能有所成绩。可是我要专注读书,家里的负担这么重,可怎么办?”
苏洵的话正中苏夫人下怀,她就说:“我早就想说你,但是你要因为我的原因才开始读书。不是自愿的一定,也读不出什么东西。现在既然你自己发奋读书了,那家里,你就不用管了!”
苏洵
从那年开始,二十七岁的苏洵开始发奋读书。但是苏洵的科考之路并没那么顺利。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又参加了一次制科考试。没有考中。
这制科考试可不比科举,可谓难上加难。在宋朝三百年间,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有41人通过。
于是,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又再次展现出来了,哥们不陪你玩了,咱不考了!要做一个自由的学者和文章大家。
于是,他把自己科考间写的数篇文章一把火烧了。这些文章,都是当时为了应付考试写的文章,不能自由创作,而且结构散漫。
接下来,他就开始闭关读书,这一闭关,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只读圣贤的经典。比如:孔子的书、孟子的书、韩愈的书。
渐渐地他揣摩出门道了,也就是研究出来文章的底层逻辑。
欧阳修后来在他的墓志铭里这样说他的文章: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老苏先生墓志铭》
老苏这个人啊,研究《六经》以及百家的学说,探究古今朝代兴衰的原因,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储备丰富,但是先压抑着他们不表达出来。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号老苏以别之。 ”——《老苏先生墓志铭》
等到储备够了,才开始下笔。顷刻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一时间,求学者都把他的文章当范文学习。人称“老苏”。
苏轼
老苏对儿子们的教育,首先从他们的名字入手。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里面解释了苏氏两兄弟名字的由来。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名二子说》
就是,苏轼虽然你有才华,但是你做人要低调小心;苏辙希望你能不居功自傲。
其次,告诉孩子读书千万别读死书。你要清楚你们读书可以有两个目的:如果你做得了官,就要治国安民;如果你做不了官,你就要著书立传,把你的思想流传后世。
苏辙
这点很多现代人都很难做到,而且苏洵不仅仅是坐在那看着苏轼、苏辙学习。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他们的阅读之中,与他们融汇贯通一起讨论。
有一次,他们读宰相富弼的一篇文章。里面是写给辽国国主的一封信,大概是这样说的:辽主啊,你没事儿别老是发动战争,会损耗我们彼此的国力。为什么你的臣子这么热衷地劝你来跟我们打仗呢?因为他们是有私心的,打仗,他们就能立功了。但是对你是有害的。
读完,苏洵一方面夸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另一方面问两个儿子,你们能不能想到古人们提出来的类似的观点。
苏轼的脑子比较活一点,于是就说汉武帝时候有个叫严安的大臣也这样说过。但是他论证的过程没有富弼那样严密。
那个时候,苏轼只有十几岁,就如此博学。以至于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把他的试卷当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曾巩的了。
三苏祠·苏东坡雕像
在在家宅着读书之余,苏洵也经常带领兄弟二人,游历山河。
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苏洵47岁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进京。拜访了欧阳修等名人。欧阳修对他们三人的文章都极其赏识。
特别是针对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认为可以与汉朝的贾谊媲美。
次年,苏轼、苏辙首次科举同榜及第,苏门三父子的名声轰动京城。
纵观苏洵一生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个例。一方面,他是自学成才,达到了上可比肩贾谊,下可与韩愈、欧阳修分庭抗拒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也开启了一个时代,教育出了苏轼、苏洵这两位也可谓桃李颇丰的文章大师。
最重要的一点,他给后世做出了一个榜样,他证明了,一个人只要心有所向,并愿意为之付出正确的努力,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1066年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师时,他的官职才升到八品几年。但是他对文学的意义,却无法估量。史称“老苏”。
参考文献:《宋史·苏洵传》《宋史·苏轼传》《苏东坡传》《老苏先生墓志铭》《名二子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