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奉为武圣,人们纪念他,不只为他的武艺超群,更为他的侠肝义胆。除了无形的纪念,一直以来,人们在他的形象上也有着普遍认知,红脸长须,手握一把青龙偃月刀。
说起青龙偃月刀,它的重量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三个标志性的阶段,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再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删改后,最后才有了如今通行本的《三国演义》。
在演义后的《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大刀重量是八十三斤;而在通行本的《三国演义》中则说,“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巧的是在成书早于《三国演义》的《水浒传》第四回,作者写到鲁智深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镔铁禅杖,但铁匠铺的人说了一句话,“便是关刀王,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
这么一来,关羽的大刀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重量,即八十一斤、八十二斤和八十三斤,那么这三个重量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真相或许有些残酷,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们在贵州马家寨发现了一座清代古墓,墓中有一件特殊的陪葬品,就是一把青龙偃月刀,上面雕刻着精致的龙纹,长约2米,刀身还刻有“大周吴氏”的字样。
众所周知,清康熙皇帝曾发起平叛三藩之乱的战争,其中实力最强的为吴三桂。经过一番鏖战后,吴三桂病死,而他的小妾陈圆圆及其子吴启华则侥幸跑到了贵州,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而现在的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就住着吴三桂的后代,吴三桂曾称帝建国,国号就是“大周”。所以,学者们根据古墓建造的时间为雍正时期,由此推断,上述发现的古墓就是吴三桂后代子孙的墓葬。
那么,随葬的青龙偃月刀是吴三桂的还是其子孙的呢?史料记载,吴三桂力大无比,各类长短兵器都能运用自如。不管是吴三桂还是其子孙的,这把大刀的真实性都是毋容置疑的。
但它的重量却是令人失望的,令人闻风丧胆的青龙偃月刀,既不是八十一斤,也不是八十二、八十三斤,而是仅有十二公斤。
不管各个朝代间的重量单位如何换算,演义中的重量与现实重量之间的差异都很大。那么传说中关羽的重量级大刀是否真实存在呢?
重量级大刀确实存在,但既非关羽所用,也不是用在战场上。
关羽生活的三国时代根本就没有偃月刀。史载,三国时期的兵器主要有镞、剑、刀、戈、矛、斧、戟和钺。
镞指的是箭;斧和钺多为仪仗兵器,一般不在战场上使用;刀与剑大多为平时带在身上防身;真正武将手里的兵器只有三种,即戈、矛和戟。
在《三国志》中有一段描述关公战颜良的描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上述段落中,我们发现颜良并不是被关羽斩于马上的,而是刺于马下的,一个“刺”字足以说明关羽的兵器肯定不是刀,可能是戟、矛或者是剑。
据专家考证,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作为兵器的戟,与我们印象中吕布的“方天画戟”有着很大区别。实战中的戟,是戈与矛的混合体,即在矛尖的一侧伸出一个起勾啄作用的小枝,整体上呈“卜”字形,
而且从东汉到三国,戟也是骑兵的最常用兵器,特别是长戟。这样一来,关羽最有可能使用的兵器也就揭晓答案了,极有可能就是长戟。
那么青龙偃月刀这种重量级兵器到底在何时才出现的呢?
据史学家们分析,青龙偃月刀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兵器。这种刀的原形是宋、明等朝代作为仪仗用的兵器,叫做“掩月刀”,鲁迅就曾写作“青龙掩月刀”,在当时还引发激烈讨论,有人还说他写错了,实际是后人写错了。
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明确列有屈刀、掩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掉刀和戟刀七种长柄刀。
其中五种与掩月刀类似,都是单刃厚背刀,只有掉刀是一种两面开刃的刀,这种刀后来演变为三尖两刃刀,唐代名将郭子仪善用陌刀队,但后世实在搞不清陌刀长什么样,因此,在明代所绘的历代名将图中,就给郭子仪配了用这种三尖两刃刀。
所以,在宋代时还是把这种刀叫做“掩月刀”,但到明代后,由于受到元杂剧的影响,特别是关汉卿所写的戏剧《关大王单刀会》,在剧本中他将关羽的兵器写成了“偃月刀”。
从此之后,明代的“偃月刀”就取代了“掩月刀”,直到现在“青龙偃月刀”遂成为了关羽的标配。
明代的制式长柄刀有两种,即偃月刀和钩镰刀,两者外形相似,钩镰刀被视为偃月刀的简化版。
之所以要如此区别,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兵器虽都是长柄刀,但用途却是不一样的。偃月刀主要是在练武场操练示范时使用,所以,装饰性很强,打造得相对较重;而钩镰刀则是用于实战的,特别是战阵,所以造得轻便朴实。
本着武器发展的实用性而言,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兵器整体沿着越来越轻巧、实用和杀伤力强的路线前进,而不是追求新奇和多样化,钩镰刀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那么偃月刀为何还有存在的必要呢?到了清代,在武举考试中有一项必考内容,其要求为“刀必舞花”,而所用的考试兵器就是礼仪版的青龙偃月刀,重量分别在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
那么吴氏墓葬中出土的大刀为何仅为十二公斤呢?清代的这项武举考试都是固定动作,按照规定完成即可,不存在攻击性,所以重量相对较重。
而在战场上,前面也说了,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兵器是朝着轻便的方向发展的,偃月刀仅为十二公斤也是符合发展要求的。
再结合吴三桂力大无比的形象,客观来说,一个兵器重达十二公斤,在战场上实际已不算轻便兵器,而如果吴氏子孙仍把它当作兵器,这不是正好说明吴氏子孙的厉害吗?如果不是标志性物品,那何必要埋葬于墓中呢?
综上所述,历史中的关羽并非使用青龙偃月刀,但这种大刀确实存在,不过更多是礼仪道具,在清代虽被用作武举兵器,但也仅限于演练的用途。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真正将它当作战场兵器的人,或许是吴三桂,或许是他的子孙,但没有确切的资料佐证,也难以鉴定其真伪。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中,大部分也都是武术道具,真正普遍用于战场上的兵器一直以来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