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它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赵国的一位大夫毛遂,他曾经在赵国和楚国的战争中,自告奋勇,出使楚国,说服楚王停止进攻,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件事让毛遂一举成名,被赞为“赵国之辅”。但是,毛遂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最终结局却是令人惋惜的。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赵国的长平。赵国的将军赵括虽然有四十万大军,却因为轻敌,不听老将廉颇的劝告,结果被秦军围困在长平,陷入了绝境。秦军每天都要杀死赵军一万人,赵军的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赵国的国都邯郸也陷入了危机,赵王惶恐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赵国的另一个老将蔺相如提出了一个计划,他说可以去楚国求援,让楚国出兵攻打秦国的后方,迫使秦军撤退。赵王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就让蔺相如去楚国。蔺相如带着赵国的使者,赶往楚国。但是,他们到了楚国后,却遇到了麻烦。原来,楚国的国君楚怀王,是一个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人,他不愿意出兵,只想和秦国和平相处。他对赵国的使者不加理会,只是让他们等着,拖延时间。蔺相如和赵国的使者等了一个月,也没有见到楚王,他们的心都快急死了。
就在这时,毛遂站了出来。毛遂是赵国的一位大夫,他是蔺相如的门客,随同蔺相如来到楚国。他看到楚王对赵国的使者不屑一顾,他非常气愤,他对蔺相如说:“主人,赵国的危急,不容再待。我愿意代替您,去见楚王,说服他出兵。”蔺相如一听,觉得毛遂有胆有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毛遂就自告奋勇,去见楚王。
毛遂见到楚王后,就用了一番巧妙的辞令,让楚王相信了他是赵国的使者,而不是蔺相如的门客。他说:“臣闻楚王贤明,乐善好施,故特来献上赵国的珍宝,以表诚意。”楚王一听,就心动了,他问:“赵国的珍宝是什么?”毛遂说:“赵国的珍宝,就是楚国的安危。楚国若能出兵救赵,赵国必定感恩戴德,与楚国同心协力,共抗秦国。楚国若不出兵救赵,赵国必定灭亡,秦国必定吞并楚国,楚国的安危,岂不是赵国的珍宝?”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问:“那你说我该怎么做?”毛遂说:“楚王只要出兵二十万,攻打秦国的关中,秦军必定撤退,赵国必定得救,楚国必定受益。”楚王想了想,就答应了毛遂的请求,派出了二十万大军,攻打秦国的后方。
秦军得知楚国出兵的消息,果然撤退了,赵国的长平之围就此解除,赵国的危机也就解除了。毛遂的功劳,就是这样立下的。赵王对毛遂非常感激,就封他为大夫,赏赐他金帛,赞扬他是“赵国之辅”。毛遂的名声也传遍了天下,成为了一个英雄。
毛遂曾经出使楚国,成功地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抵抗秦国的侵略。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然而,他的结局却并不幸福。据史书记载,毛遂在立了大功之后,被赵王封为大夫。第二年,燕国攻打赵国,赵王让毛遂挂帅去对抗燕国。毛遂却向赵王请辞,说自己并不是怕死,而是才能低微、能力不足,难以担此任重。如果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先锋自己还能胜任,但是要做统帅的话,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所以不敢用国家的安危来冒险,让赵王另选贤人。不论毛遂怎么说,赵王就是不答应。于是,毛遂只能硬着头皮带兵出征,最后结局就是被燕国打败,几乎是全军覆没。
关于毛遂的死因,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毛遂兵败,且带头逃窜残兵回到赵国,无言再面对赵国君民,就引剑自刎。另一种是,毛遂在战败回到赵国后,赵王念他曾经出使楚国有功,将功抵罪,贬为平民,遣回家乡,毛遂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毛遂是一个忠心于国家,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有过辉煌,但也有过悲壮和挫折。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妙笔生创作挑战##历史##秋日生活打卡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