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的一生简述)

发布时间:2023-11-23 20:13:54

张学良,字汉卿,人称少帅。一级陆军上将。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由一个土匪头目,一直坐上“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曾统治东北、华北达十三年之久,是民国以来统治北部中国最久的军阀。张作霖权势虽大,但门第低贱,他决心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既能承袭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又能饱学西洋文化的人才,以待将来继位,光宗耀祖。

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由父亲为他选择了职业军人的道路,1918年末,他被张作霖任命为卫队旅的营长。1919年2月,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

张学良在学习期间,不以身份特殊而自异于同学侪辈,自觉地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战术教官郭松龄对他管教甚严,从不宽容。郭松龄从青年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反对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经常向张学良讲述救国救民的思想,使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时起,张学良和郭松龄结成了莫逆之交。

1920年,张学良从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授炮兵上校,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不久升任卫队旅第二团团长。6月,升第三混成旅旅长。11月,时为十九岁的张学良,就晋级为陆军少将。

1921年秋天,张学良去日本参加日军秋季军事演习。回国后,他提议在奉军中进行改革,并与担任第八混成旅旅长的郭松龄紧密合作,对三、八两个旅进行了严格整训。他们与下级军官和士兵接近,保证军队的生活供给,不准“喝兵血”。所以,他和郭松龄带领的部队成为当时东北军的精锐。

次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学良被任命为镇威军东路第二梯队司令。战端一开,奉军即败,而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不但未溃,反而略有小胜,于是颇受其父器重。

奉军失败后,张作霖决定“整军经武”。张学良协助筹划,对东北军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全部兵力号称三十万,能战之兵不下二十万人。还扩大奉天兵工厂,每年能出大炮一百五十余门,步枪六万余支,机枪千挺以上。空军也得到了扩充,向法国、意大利购进数十架新式飞机,全部空军拥有飞机三百多架。他把训练高质量的飞行员作为航空处第一位的工作,并以重金聘请航校教官。1925年他又从东北军军官训练班的一千余学员中,筛选出二十八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送到法国最新式的毛兰纳航空学校和高特龙航空学校训练。他还在哈尔滨设海军司令部与海军学校,加强海军建设。

在整军经武中,张学良最重视对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他对排连长以上干部都做了调整选拔,大量吸收受过正规训练的新进人才,加以重用。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担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的正面主攻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苦战,奉军攻破山海关,打败了直军。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合,举兵反奉。出关后,郭的部下知是反叛老帅,因而军心涣散,不战而溃。郭被马占山的骑兵俘获,与夫人韩淑秀一同被害。

1926年初,张作霖与吴佩孚以“反赤”为口号,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南方的革命势力。张学良统率第三军在南口参加了对冯玉祥国民军的作战。12月,张学良升为陆军上将。次年5月,他奉命率部在河南与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作战,但他并不仇很国民党。

同年秋冬,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奉。张学良为京汉线总指挥,攻击阎军。晋军师长傅作义抢占了北京以南的涿州。张学良立即率精锐部队前往围攻。奉军屡攻屡挫,动用了坦克、飞机、毒气等各种武器,战斗空前残酷。涿州之战一直打了三个月,其强攻固守闻名全国,成为张学良与傅作义的成名之役。

1928年1月,蒋、冯、阎、桂联合北伐,进攻奉军。张学良再次任京汉线总指挥,率部阻止北伐军北进。5月下旬,奉军在石家庄、保定战役中连续失利。

6月4日,张作霖回奉乘坐的专车,行驶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张受重伤后毙命。

张作霖暴亡,安国军失败,这对张学良的经历是一个大转折。6月19日,张学良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他采取了一条不同于张作霖的路线,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情。

他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张学良在决定东北易帜时,内受老臣宿将的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利诱。日本首相田中三次电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令其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京政府妥协。日本政府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支持东北的抗日民众运动,抗日组织日益扩大和发展,抗日运动更加活跃。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义勇军等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在精神上和物资上都曾给予有力支持。在经济上,张学良极力主张振兴东北实业。他禁止种植和贩卖鸦片。鼓励官民兴办煤矿、纺织、烧窑业、铁工厂及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工业。在他的支持下,濒临破产的东北民族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经济在短短几年里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收人大于支出的可喜现象。张学良重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培养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在他执政期间,东北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30年初,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组成了反蒋联盟阵线。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初期,张学良严守中立,力主和平,极力避免东北军卷入内战。后来倒向蒋介石一边,进兵关内。9月21日,占领天津。25日,进驻北平。至比平津,河北的政权被东北军全部接收。

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的委任。东北集团的势力陡然膨胀,一下子扩展到华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寇先后制造了“长春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企图借机寻衅。对此,张学良连连向蒋介石请示机宜,但蒋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1日,蒋又乘专车到石家庄,约张学良到车上密谈,说什么如果我们还手,在国际上就讲不请了;我们不还手,让他打,在国际联盟好说话。

9月13日夜间,日军胡说中国兵扒了一段南满铁道,并以此为借口悍然出兵进攻沈阳。张学良闻此紧急情况后,当即用电话向东北守军下令:“有抵抗者、开枪者,枪毙,这是蒋委员长的命令。”所以北大营的万余兵力,未作任何反击和战斗,让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占领了沈阳。

东北沦陷,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蒋介石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张学良身上,使他成了丢失东北的“罪魁祸首”。为了表示对东北问题负责,张学良特向南京政府引咎辞职。12月,他被免击了陆海空军副司令职务,改任北平绥靖主任。

1932年8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军委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1933年元旦,日寇进攻山海关,张学良令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就此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山海关失陷后。日寇向热河进逼,张学良立即将长城以内的东北军调进热河布防、并电请中央派兵支援。当时热河整个军事部署,是编成两个集团军、各辖三个军团,共约二十余万人。但是,有的部队不战自溃,有的观望不前,有的为保存实力,纷纷后退,热河旬日之内为日军侵占。

3月8日,张学良即电南京引罪辞职。3月11日,通电下野。4月,张学良被罢官出国。

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令其指挥东北军参加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2月,他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总司令由蒋介石兼),代行总司令职务,驻节武昌。他从东北军中抽调了十六个师又四个旅,共八十余个团的兵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可是,在长岭岗一战,所属第一一五师的五个营,被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歼灭,“围剿”的计划也被打破。1935年2月,蒋介石决定撤销鄂豫皖三省“剿总”司令部,成立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张学良任主任。4月2日,国民政府授张学良为一级陆军上将。10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理总司令(蒋介石)职务。起初,他和东北军高级将领对进攻革命根据地还是很卖力,指望通过“围剿”的胜利以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从而扩充实力;以便有朝一日能打回老家去。9月间,张学良指挥十万之众,向陕甘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历时三个月的战斗中,他的东北军丢掉了近三个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或亡或被俘,特别是直罗镇战役,东北军的一O九师被全歼。这在东北军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未曾有过,使张学良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1935年10月末,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五全大会。蒋介石对他受损没有任何安慰的表示。军政部长何应钦不但不给丝毫补充,还要减发军费。张学良既挨了红军的打,又受了“中央”的气,感到愤懑异常。他痛定思痛,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张学良逐步认识到:“剿共”是死路一条,只有联共抗日,他个人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洗前罪,东北军才有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积极要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

这年底,张学良回到西安,他首先同驻守西安的西北军(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1936年3月,张学良同红军代表李克农在洛川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了初步商谈,达成了局部停战协定。4月9日,他同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谈,共商抗日救国的大计。这次会谈不仅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具有决定意义,而且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有极重要的收获、这次历史性的会谈,奠定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基础。

从延安归来,张学良便以逼蒋联共抗日工作为己任,更加积极地着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随着西北“三位一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步步激化。

蒋介石于10月20日赶到西安,催逼张、杨督兵“剿共”,然后义匆忙奔走于洛阳、太原等地部署“剿共”事宜。12月4日,蒋介石带着满身杀气再回到西安,蛮横地要挟张、杨。要么督兵“剿共”;要么将部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剿共”。并内定蒋鼎文为“西北剿共总指挥”,自己亲自督战。张学良得知后,与杨虎城紧急磋商。他说,若服从蒋的命令,与红军的协商计划就会根本破坏,我们的实力皆将被瓦解。于是,他与杨虎城决定第一步“苦谏”——尽量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苦谏”无效,就采取第二步“兵谏”——设法捉蒋,逼蒋抗日。12月7日,张学良到蒋的驻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口极谏,痛哭陈词,想以至诚感动和说服蒋介石。蒋介石却勃然大怒地说:“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11日晚,他从临潼回到西安,部署军队,宣布作战命令。12日6时,东北军冲进华清池,击溃了蒋的卫队,捉住了蒋介石。

事变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立即宣布撤销“西北剿总”,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他与杨分别担任正副委员长;组织抗日援绥军第一军团,新编第一东北抗日先锋队,成立参谋团(包。括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将领以及红军代表叶剑英等);设计委员会(包括东北军、西北军政治人员及共产党方面的人员),并与杨虎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请速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

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西安。23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张、杨及中共代表谈判。24日。达成了以中共代表团的主张为基础的六项协议: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及其他具体救国办法。至此,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达成协议后的第二天(25日),张学良见目的业已达到,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认为,“西安事变”让蒋吃了不少苦头,现在蒋既然答应抗日救国,就该给其撑点面子,帮助蒋恢复威信。同时他又以为自己这样忠心为国,仁至义尽,可以取得落介石的谅解,因此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周恩来赶到机场想劝张学良回来,但张、蒋所乘飞机已经起飞了。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了南京后,就被蒋扣留禁。31日,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李烈钧,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剥夺公民权五年。而蒋介石又假作人情,请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遭受囚禁,失去自由。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和行动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双十二事变本身的意义,是在它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拭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张、杨两将军“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1956年,周恩来在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的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千古功臣”。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因病在美国去世。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