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创作背景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先占领通渭县城,继而又突破了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胜利在望。而蒋介石亲自出任所谓“西北剿匪总司令”,调兵遣将,妄图阻止红军继续北上。10月7日,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红军与敌骑兵七师之一部遭遇,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即作于此后。
诗词鉴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开篇从登上六盘山所见景物写起。在广阔而深远的景象中,我们不仅仰望到作者立于高山之巅目送飞鸿的高大身影,更感受到他博大的胸襟和气魄。长征万里,关山阻隔,大雁可凭双翅飞翔而过;红军则是历尽了艰难险阻,靠着一双铁脚板走过来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长征的目的地。这气壮山河的诗句,是对红军英雄气概、革命豪情的赞歌,是红军长征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不可动摇的铮铮誓言,是鼓舞红军将士去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进军号角。
“屈指行程二万”这一句是诗人登上六盘山之后,对长征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的概括与深情的回顾。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在“行程二万”前面巧妙地冠以“屈指”二字,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气度。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鲜艳的革命红旗在高高的六盘山上迎风招展,自然使人联想到这面火红的战旗,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它是革命胜利的象征,也是诗人及广大红军将士兴奋喜悦心情的艺术再现。红旗在诗人的笔下,是胜利的象征,今天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明天也必将在全中国胜利飘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结尾两句,诗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会开始。这是全词的主旨,也是全词的高潮,曲笔为用,婉而有致,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革命人民要战胜一切敌人的雄心和壮志。这首词在当时,曾鼓励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奋然前行,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走进六盘山
六盘山,古称为陇山、鸡头山,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因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因此也被称为“胜利之山”。
如今在六盘山上,有一条再现长征历程的微缩景观——“红军小道”,2.5公里的小道上用雕塑群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壮举的18个主要场景。从山脚沿曲径通幽的小道千回百转而上,“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场景在沿途逐一呈现。
现在,六盘山已经建设成为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西北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先后被命名为:首批中国100个经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一面运筹帷幄,扭转乾坤,一面咏志抒怀,这首词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让我们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