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 花城文学院
暮春初夏,小红书上最火的城市是哪里?
自然是广州。
每年这个时候,“花城”广州便进入了最佳赏花期,大大小小的景点,都“长”满了踏春的人。宫粉羊蹄甲和紫荆花,一个粉红如樱,一个红得发紫,开得满城都是。不必到公园去,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有时也会迎头撞上两排黄花风铃木夹道盛开,那种明亮清澈的黄色,可以把任何一种天气点亮。
最令人注目的是木棉花,在路边,在河边,随处可见。每一棵木棉都是独秀于林的存在,永远高出其他树一头,甚至会触及城市的天际线,让高架桥上的人一眼便看到满树的红花伸向天空。
广州的木棉花。
文学从诞生之时,就与鲜花不可分离,尤其是在南方,植物的颜色与气味,酿造了南方文学的独特风味。屈原身上的辟芷与秋兰,酒杯中的桂花和香料,是《九歌》和《离骚》的灵魂点缀。在唐代广东人张九龄的笔下,春季有兰叶葳蕤,秋天有桂花皎洁,它们本身就自带诗意,故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南方人从来便懂得以鲜花致敬文学,但广州的鲜花不仅仅供养文学,也萌发了整个城市的烟火气。
作家余秋雨曾在广东春游,看到广州家家户户的客厅都有大株的花木与鲜花,去花市的路上全是一辆一辆装满鲜花的车:“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一如今天广州地铁每年春天来往花市的“鲜花专列”。这位来自浙江的作家当时便感慨说:“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花城文学院位于越秀山下的越秀公园内。
正是在这样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年前的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在广州成立,院址坐落于越秀山下,后枕越秀山的无尽绿意,前拥东秀湖的春水碧波,院里院外环绕着绿树与鲜花,林间常常有一群长尾的绿鹦鹉飞过,是文学最适宜的生长空间。
当天晚上,“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等众多嘉宾,一同在现场揭晓了首届“花城文学榜”10部入选作品并颁发荣誉。
首届花城文学榜在花城文学之夜揭晓,选出了“十大文学好书”:《回响》(东西)、《一日三秋》(刘震云)、《金色河流》(鲁敏)、《千里江山图》(孙甘露)、《河湾》(张炜)、《燕食记》(葛亮)、《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诗来见我》(李修文)、《奇迹》(韩东)和《跑步集》(李敬泽)。
这十部作品,既有文学前辈的新作,也有从广州这片土地发出的青年新声。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自带南方人的地气与社会关怀,从每一个考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眼中,看见普通人努力生活的样子。黄灯说:“广州这座城市打开了我的视野,滋养了我,也教会我诚实和诚恳,教会我谦卑地看待这个世界。”
葛亮的《燕食记》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岭南的美食文化和人间百味,那些“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的烟火气,产生了广州最伟大的文学。明代广东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大抵粤中花木,多禀阳明之德,色多大红,气多香。红以补血,香以和中,故无不可以为酒者。”花城的花,往往会化为手中茶、杯中物,再流淌到字里行间。
成立一年来,花城文学院继续以“致敬文学、致敬青年、致敬未来”为初心,通过启动创作项目、举办文学论坛、实现版权运营与孵化等各种形式,让花城广州成为一座更有生命力的文学之城。
花城文学课每月1讲,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在越秀山下,花城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和评论家始终关注着中国当代文学现场,与年轻人的阅读同频共振。
《花城》杂志麦家的小说专栏《弹棉花》反响热烈;《刀尖》《我的阿勒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与图书发行实现完美联动;陈楸帆等签约作家的新作即将交付出版;蔡崇达工作室挂牌成立……花城文学院为“新南方写作”文学潮流,注入的不仅仅是源泉,而是一道道像珠江水系一样蔓延的江河。
就像花城文学院首批签约评论家杨庆祥所说:“花城文学院虽然立足在广州,但它实际上是非常有世界眼光和现代眼光的,完全可以通过《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包括花城文学榜等一系列平台,不断地建构、倡导‘新南方写作’的倾向和潮流,真正地起到一个团结和引领的作用。”
风行之处有新声。花城文学院的第二个春天,这场文学的南风,继续吹拂着广州满城的鲜花,随一张张花瓣与书页,贴近大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城文学院一岁了,他们这么说:
花城是一家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的文学出版社,是一本吸引读者的文学刊物,是不限于北京、湖南与广东作家们的一个家园,是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还是年轻的文学人的学院。回味花城,祝福花城,一起缔造更加美好和生机勃勃的花城!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
岭南向来就有读书风尚,现代以来尤盛。广东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的领航之地,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重镇,花城文学院应该会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做出它应有的贡献。重要的是,花城文学能为广大有志于文学的人们提供一个宽松的互动平台,大家在这里一起分享文学,展望文学的愿景。
——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
花城文学院在过去的一年做了很多非常扎实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一起做过“新南方写作”的论坛,也跟一系列的作家和批评家签订了相关的写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它其实也在引导或者说倡导“新南方写作”的倾向。
——花城文学院首批签约评论家杨庆祥
校对:遇见
运营/排版:鹿子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