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档综艺节目,只见嘉宾A对嘉宾B说:“因为你xx,所以我们不能在一起。”
作为老网民,看到这种“都是你的错”型的话术,第一反应就是: 这不就是PUA经典套路吗?
正想敲键盘发弹幕吐槽,只见屏幕里冲出一大波弹幕。
“别听他的,他在 CPU 你!”“快跑,他在 WPS 你!” “他在 ICU 你”“他在 SUV 你”“他在 MVP 你”……
除了PUA本身,各种常见的英文缩写纷纷出现。让不少网友摸不着头脑,纷纷在社交平台发问: 这些CPU、WPS……都是些啥梗?
1
玩梗,越传越离谱
在玩梗江湖里,尽管PUA的衍生品类多样,但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旧是最初的版本: “他在CPU你。”
这句话出自一演员在接受采访时的金句。面对主持人提问:“男朋友一直说我长得不好看怎么办?”
该演员回复道:“别听他的,他在CPU你。”
由于受访演员年龄较大,不少网友看到视频后,认为该演员 很可能是在学习网上冲浪,但没完全冲明白,才会把PUA说成CPU。
PUA的全称是“Pick-up Artist”,本是指“搭讪艺术家”,后出现非法PUA,通过在关系中,使用贬低、否定等手段,使受害者失去自尊和自信,进而实施精神控制、情感虐待和压榨,践踏人性和法律的底线。相关案件曝光后,网友们将职场、婚恋、亲友等关系中, 类似的打压、控制等行为,都用PUA来指代。
随着网友们的整活,PUA也有了“替身文学”,且 越传越离谱。
一开始,替身多少有些“讲究”。比如APP、UFP、PPT等和PUA有相同符号,且数量为三的常用字母缩写形式。但随后,网友们从生活中取材,自发创造了“他在Hellokitty你”“他在blackpink in your area你”“他在奇变偶不变符号定象限你”……
如果说最初的“CPU”版本,多少还能让观众猜到可能是“PUA”的口误,但随后衍生的“他在balabalabala你”已经彻底 “面目全非”。 即使其他网友坦言告知,“这堆balabala就是PUA的意思”,不少“断网村民”们恐怕还是难以理解。
2
“梗”本身就是一个梗
在网络上,时常有这样的场景:好好聊着天,有人却仿佛突然“对上暗号”,各种玩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梗,开启“加密对话”模式。
玩梗的人不亦乐乎,但被梗“抛弃”的人只能沦为旁观者,“一脸蒙”。
然而,为“梗”所累的不只有现代人。
古人的“玩梗”叫“用典”,那是文化人的圈子里才有的共同语言。
孔子称,“不学诗,无以言”。“学诗”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 《诗经》是古代版的“梗词典”。
懂梗的,就能像鲁国的季武子汇报工作,表示“维其时矣”,时机妥当;襄公则回以称赞,“邦家之基,邦家之光”,夸他是国家栋梁。一来一回,都是 “行话”。
不懂的,就会像齐国庆封那样,被人当面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也听不懂,毫无反应。
作为互联网对话的润滑剂,“玩梗”是当代网友基操了。
尤其是一些上网冲浪十级选手,各种网梗更是信手拈来。你问一句:“你又在CPU别人了?”对方能秒答:“读书人的事,算CPU吗,那分明是KTV!” 一句话,两个梗,水平之高堪称互联网当代“梗”王。 (简单解释,此处的两个梗分别包括:①CPU和KTV分别是PUA的网络变异词汇。②鲁迅在《孔乙已》中写孔乙已面对他人嘲弄,表示“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梗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甚至“梗”这个字,本身也是一个梗,比如谐音梗、身高梗、历史梗、JOJO梗等。
有学者指出, 梗是“哏”的讹字,本意是笑点。 如今,“梗”成为正经的网络用语,从早期由热门视频中截取的“不讲武德”,到最近大火的影视剧考古作品“王宝钏挖野菜”,都成为网友们集体狂欢的素材。
3
追梗,但追不上
不玩梗,是不可能的。
对于当代网友而言, “梗”是“黑话”,能区分“自己人”。 在社交平台发一句“奇变偶不变”,很快会有网友对上“符号看象限”。隔着屏幕,对上眼神,大家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
而跟不上节奏的人,自然会在对话中显得 “落伍” 了。
但梗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正所谓 “一代新梗换旧梗,各抢热搜两三天”, 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好不容易搞懂了啥叫“666”,正想夸夸谁,结果“绝绝子”又流行起来了。然而,还没来得及用,满屏的“yyds”“永远的神”,仿佛在说 “你又掉队了”。
如果说梗的“初代版本”是背景信息的“加密压缩包”,那梗的二代、三代版本,就是信息的叠加态,理解成本骤升。
最近的“何以笙挖笋”梗,就是“梗二代”的经典案例。何以笙作为某影视剧男主角,在故事中从未刨过土、挖过笋,但因为有“恋爱脑”属性,在网络玩梗中被 “合并同类项”, “挖笋”梗从“王宝钏挖野菜”的“挖野菜”梗中诞生。
各种“梗”千奇百怪、加速迭代,抬高了“玩梗”的门槛。为了跟上潮流,不少网友得专门“补课”,借助一些讲“梗”的自媒体、“梗百科”类APP, 像追剧一样地“追梗”。
但人毕竟不可能24小时刷手机。除了少数冲浪达人,对于一般网友而言,全网刷屏的陌生“梗”,只让人疲于“刷”命,只想说: 累了,不想再追了。
4
追梗,但不必完全追上
其实, 追不上才是正常的。
互联网上,网梗、段子之流层出不穷,是因为其背后是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根本追不完。
有些烂梗,也不需要追。 不少网梗本身没什么“含金量”,在小圈层里传个两三天,就会自然消亡。即使有的梗“火出圈”,但用多了也腻味,变成了“烂梗”。
在对话中,频繁用“烂梗”,甚至还不如不说话。比如现在对人说“栓Q”“绝绝子”,不少网友可能“尴尬癌”都要犯了,更别说推进谈话了。
真正重要的内容,也往往不需要刻意“追”。 网络具有自净功能,冗杂的信息会自然“褪去”,留下真正值得追的“好梗”。
比如,在网友对PUA的花样“二创”中,无论PUA有多少“替身”,都不会被“CPU”“KTV”之流淹没。网友们始终关心PUA背后存在的“真问题”,同时也会警惕PUA的“娱乐化”倾向。
坦然承认自己不懂“梗”,也没什么不好。有网友表示,以前只敢在谈话的间隙,偷偷用搜索引擎查“xxx是什么意思”,不敢让别人知道。如今,不少网友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问 “不懂就问,xx是什么梗”, 也会得到网友们热心答复。
展开对话的关键,在于彼此有想要交流的意愿。不懂梗,还可以介绍和讨论,作为一种打开对话的方式。一些年长的人想加入对话,用错了“梗”,小辈们反而会觉得更加亲切。
而且,把刷梗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大家反而更愿意交流。毕竟, 一代新梗换旧梗,而深刻的思想永不过时。
不用网络词汇和热梗,没有互联网口癖,我们依旧能够在同一个世界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