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的原型是谁?她是复旦大学高材生,被日寇极其残忍杀害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是 现代京剧《沙家浜》阿庆嫂的唱段,那么阿庆嫂的原型又是谁呢?
江苏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严密考证得出结论,沙家浜镇文化站站长发现朱凡与“阿庆嫂”多处相似点,那么朱凡又是怎样的人呢?
朱凡原名叫陆慧卿,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祖籍浙江宁波,之后迁居上海;还在“启秀女中”读书时,“陆慧卿”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陆慧卿”毅然辍学加入抗日队伍,并在当时抗日宣传组织“雪影社”中义务担任夜校教员;至此陆慧卿改名为“朱凡”,这个名字也寄托着她的崇高理想——愿做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兵。
随着侵略者踏上华夏国土后,朱凡的抗日决心也越来越坚定,1939年,刚满20岁的她就参加了新四军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1939年9月,朱凡偷偷告诉自己的弟弟,她要去找新四军,要将侵略者统统赶出中国,并与三个弟弟照了最后的合影。
在江南抗日义勇军中,朱凡虽然年轻,但对抗日工作积极勇敢,再到1941年时,她已经是横沔(miǎn)区的负责人;这里说明一下,横沔就是著名的沙家浜,朱凡任辛(庄)莫(城)建新总负责人。期间,朱凡带领党员和群众组成游击队,并四面出击,有效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是很紧缺的,组织上曾发给朱凡一把枪,但她没要,说要留给一线打鬼子的战友。
朱凡也曾遭遇危险,一次有伪军潜入了游击队驻地;当时游击队主力出击打鬼子了,又事发在深夜,且伪军手里还有枪。朱凡临危不乱,在与伪军周旋的过程中,忽然抄起身边的一把柴刀;伪军没有防备,竟被一个年轻小姑娘刀压脖项,游击队回到驻地后,见朱凡竟用一把柴刀俘虏了伪军,纷纷夸赞其机智勇敢,上级也给予了表扬和嘉奖。
从此朱凡更加勇敢,开展工作的同时,又多次参加对日战斗; 1941年的日伪军纠集3万余兵力,用碉堡和机枪将苏、常、太游击区隔离封锁,并时常组织大规模扫荡。游击队被迫战略转移。朱凡本可以随大部队一起转移,但又不舍自己的辛苦白费,因此决定留下来继续开展工作;与之类似的还有多位党员、战友等,但他们的活动还是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1941年7月,包括朱凡在内的多位同志在张泾村尼姑堂内秘密开会,不想被叛徒举报,日军包围了这里;实事求是地说,朱凡等人毕竟不是正规部队,面对手持枪炮的日军最终被捕。被捕后的朱凡受尽了日军的严刑逼供,但对新四军的下落只字未提;日军见高压手段难以奏效,竟残忍地撕开朱凡的衣服,用刀一片一片地割下她胸部的肉。
这样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尽管朱凡因为疼痛而全身痉挛,但作为一名“抗日战士”,她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留给日军的只有蔑视和愤怒的眼神;鬼子彻底被激怒,又将朱凡拖到水边,用麻绳绑住她的一只脚系在汽艇上,另一头则绑在岸边的系船桩上。
日军发出了最后的逼问,朱凡仍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日军发动了汽艇,并开足马力忽然前冲,朱凡的身体被巨大的冲击力撕成了两半。日军的暴行还未结束,朱凡虽然已经牺牲,但鬼子还是将这位女英雄的残躯拖在汽艇后面,并开足马力在芦苇荡中穿行;就这样,尖锐的芦苇杆,锋利的芦苇叶不断划过英雄的遗体,直到湖水中留下一道长长的血迹。
朱凡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鬼子撤退后,张泾村党员群众纷纷驾船在昆承湖内寻找英雄遗体;遗憾的是,数十条船寻找了整整三天,连朱凡的衣角碎布都没有发现。朱凡的牺牲悲壮而无奈,无数人被这位“铁血女英雄”的事迹感动,哭声响彻沙家浜;上级为了纪念朱凡,将其3张照片,2页档案和一床蚊帐珍藏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此后,新华社、上海《新闻晚报》等媒体又多次考证,朱凡牺牲时应为30岁,且是复旦大学高材生;复旦大学校史馆有一段资料也证实,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至少有1/3的原型源自复旦学子朱凡。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