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这个正被AI深刻改变的时代,中国企业AI数字化变革如何破局?作为数字中国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第一财经2023年发起“数字中国行”调研项目,调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生态对各行各业带来的产业运营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数字化带来的投资价值提升,并将采访、观察、调研结果一并记录成册,形成《2023数字中国年度报告》(点击查看全文),于2023年12月13日正式对外发布。
以下为报告第二章《数字经济十大趋势》节选:
2023年无疑属于以Open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
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AI新时代来临的报晓鸟,预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2.0核心驱动力,将引领今后10年的数字革命。
走过信息化,新的智能化时代正在开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在此历史性交汇,中国力量正在全球AI 浪潮中迎头赶上。
趋势一:全球生成式 AI 进入发展新阶段
AI模型大致可分为决策式/分析式(Analytical)AI和生成式(Generative)AI两类。生成式AI在2022年年底问世,2023年是这一新技术工具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波新颖的应用程序应运而生,特别是在AI绘画、AI音乐等领域的应用颇为夺人眼球。
接下来生成式AI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诞生更多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寻求使用基础模型打造更多解决方案,与此同时AI商用将加速落地,如谷歌的协作办公软件Google Workspace的Duet AI功能开始向企业用户收费,微软推出了全新的AI Copilot平台,AI 带来的收入增长也将逐渐反映到公司财报中。
此外,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日前表示,AI很快将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成为“重大颠覆力量”,“一切改变都将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
趋势二:国产大模型与应用加速迭代
ChatGPT点燃应用热情之后,国产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模型。接下来的时间里,国产大模型还将陆续面世并快速迭代,整个应用生态也将日趋繁荣。
在近年的互联网发展中,中国公司在应用端展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在AI时代,“更需要突破的是大模型本身”,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工具。观察人士称,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但凡有生产力工具的突破,它都将带来影响一个时代的底层技术变革,“这需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大模型的创新需要有实力的公司,预计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会继续研发大模型,尽快达到ChatGPT最新代的水平;同时国内公司会利用大模型寻找更适合中国互联网移动端场景的解决方案,包括搜索引擎、电商、虚拟人、游戏等,行业垂直应用也将快速发展。
趋势三:国产AI芯片竞争力逐步提升
大模型背后不只是流量入口,更深层次的是操作系统及整套运行能力,包括超级计算能力。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算力大国,但国内AI算力的发展,特别是适用于大模型训练的算力,与全球算力发展趋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原因之一是我国AI芯片短缺问题日益突出。AI芯片是构筑AI算力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AI算力芯片市场主要由美国公司英伟达主导,其市场份额超80%,随着美国对高性能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不断加强,英伟达主流芯片缺货严重,国产AI芯片亟须肩负起填补市场空缺的重要使命。
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在加快AI芯片的自研步伐,一些初创公司也从芯片的底层架构设计入手,试图通过“弯道超车”抓住AI芯片国产化机遇。随着更多支持政策出台,国产高性能AI芯片竞争力有望进入稳步提升阶段。
趋势四:中国光模块产业优势进一步稳固
除了AI芯片,光模块也是算力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硬件设备。
光模块是智算中心内部互连和数据中心相互连接的核心部件。2023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应用的加速落地催化超算数据中心和智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基于AI服务器对于大带宽、低功耗、低时延的数据连接需求,全球云厂商持续加大对800G等高速率光模块的采购量。
未来,AI大模型将向两个方向演进:1)更大规模的模型;2)多模态模型,前者向更高数量级的参数和更大样本集演进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后者复杂度上升,两者都将提升算力要求。更高的算力、更大带宽的存储,必然需要升级网络。这意味着高速光模块产品将迎来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
凭借强大的工程师红利,中国光模块厂商近年来在与海外厂商竞争中不断占据上风,目前已成为我国竞争优势最突出的AI 产业链环节,未来在全球光模块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将继续提升。
趋势五:我国数据要素大市场构建加速
数据是AI三要素之一,AI发展驱动数据要素市场需求爆发。随着大模型时代到来,通用人工智能(AGI)产业将迎来爆发期,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数据集提升模型效果和泛化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全方位战略布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速构建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2022年12月发布的“数据21 条”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奠定基石,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正迎来飞速发展。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千亿元,“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预计超过25%。随着数据资产入表、数据确权、数据流通交易等政策逐步完善,占比相对较小的数据交易、数据服务等市场有望更快增长。
趋势六:数据安全产业需求逐渐释放
数据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已成为与国家生产力直接挂钩的战略资源。确保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的状态,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是数据价值不断被挖掘与利用的基础。
我国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安全作为数据要素产业链核心环节,有望充分受益。据工信部等十六部门在2023 年1 月下发的《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要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机构预计,信创 网络可视化 密码的防护体系有望成为新时代大安全防护组合。其中,信创是计算机行业的“军工”,行业、政府信创推进有望持续加速;网络可视化在带来数据标准化和可读化的同时,为数据要素流通及AI算力可视化夯实“地基”,随着AI 智算中心加速建设,智算可视化需求趋升,渗透率从0到1逐渐开启;此外,密码行业将迎来从小众走向标配的拐点。
趋势七: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带来生产关系的更深刻变革。
根据美国信息技术研究分析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预计AIGC将在2-5年内进入生产成熟期,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巨大。2025年,30%的大型组织出站消息将由AIGC生成;50%的药物发现与研发将使用AIGC;2027年,30%的制造商将使用AIGC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这意味着传媒、医药等领域的AI 变革正不断走向深入。
工业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5G+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而AI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机器视觉、数字孪生工厂、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工厂建设将加速,并以较快的速度探索前沿应用。
趋势八:特斯拉引领自动驾驶奇点到来
特斯拉自动驾驶产品目前分为自动辅助驾驶(AP)、增强辅助驾驶(EAP)和完全自动驾驶(FSD)3个类别,FSD是最高阶产品,可实现包含高速领航、城市道路领航和泊车三域智驾功能。FSD Beta 版在北美地区渗透率测算已达25%左右,随着正式版推出,特斯拉或引领自动驾驶奇点到来。
据悉特斯拉正推动FSD在中国市场落地。作为产业先导和市场风向标,FSD入华后有望加速中国电动汽车的智能化进程。一方面,FSD或可显著加强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认知,培养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日常需求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将推动国内主机厂提升辅助驾驶及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权重,加速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落地。
趋势九: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将开启
具身智能是大模型的终极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则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
AI助力下海外人形机器人研发不断迭代更新,特斯拉最初于2021年AI DAY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机,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迭代,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最新视频中展示出极佳性能。基于特斯拉在车端形成的软硬件能力可直接快速复用到机器人领域,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将提速。
龙头引领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在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领先厂商在自由度、重量方面已与特斯拉处于同等水平,甚至部分厂商可做到自由度更多、重量更轻。随着资本大举进入及软硬件技术、平台渐趋成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将开启,并有望成为为数不多的大空间、低渗透率、高速发展的黄金赛道之一。
趋势十:MR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混合现实(MR)本质上是重构时空。苹果2023年年中发布首款MR头显Vision Pro,因价格高昂且“没有显示日常使用的必要性”,反响不及预期,但它带来的新一代空间计算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当下我们正处于下一代计算平台构建成型的起点。MR设备屏幕大、展示三维内容、便携灵活,性能上优于现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具备计算平台进化所需条件,有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与此同时,MR与AI软硬结合是大势所趋。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在9月底发布MR头显Quest 3全新产品及与雷朋联名的智能眼镜,同时发布AI图像生成模型EMU以及基于LIama 2的AI聊天机器人Meta AI,推动MR AI优化用户使用。头部企业引领下,MR产业链生态将持续丰富升级,成为通往元宇宙时代的关键入口仍然值得期待。
总体而言,AI技术日新月异,将在数字时代扮演关键角色。AI将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也将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物理世界这一深刻变革,直面其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包括挑战,静待AI将为我们带来的崭新未来。
出品人|杨宇东
总策划|姚剑
主编|钱焜
执行主编|王媛丽 黄宇
统筹|朱国泉 周瑾
报告编撰|冯丽君 王媛丽 李泓霖 俞晟麒 周毅 王莹 周芳 金叶子 魏晓(实习) 王赞铎(实习)
视觉设计|符乐乐 季蓓(特约)
校对|申江波 苑利芬 邓诗瑜 赵维一 王婕妤
数据支持|中创数经
研究支持|天风证券
报告出品|第一财经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