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新动向值得关注:
一、总目标:增活力、防风险、强预期
中央指出对于2023年的经济表现总体满意,认为“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但同时也对困难和挑战有足够的正视,认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对于2024年的工作目标,中央明确为“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三个方面,以此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增强经济活力,即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释放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调动各方积极性。
防范化解风险,即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改善社会预期,即通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同时通过“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以进一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
二、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1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总基调均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则调整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我们认为,所谓“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明年可能确定5.0%左右的增长目标并辅之以更积极政策,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并将其置于总基调之下,目的应该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涉及到“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此外,会议还要求“统筹把握时度效”。从“时”的角度看,就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既关注短期波动,也关注中长期的结构优化。从“度”的角度看,就是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与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从“效”的角度看,就是“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
三、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从政策取向来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与去年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财政部在3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加力提效”中的“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适度加力”意味着财政政策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大政策扩张力度,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强调适度,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财政增收有基础,政策过度扩张力度的必要性下降,同时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今年底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万亿元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考虑到债券发行、资金拨付、项目端申报等均需要时间,形成实际投资支出将在明年。
“提质增效”则是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这是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旨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确保财政运行可持续。今年以来,由于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下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乏力,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三保”支出、债务还本付息、重点领域项目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延续紧平衡,一些基层财政运行比较困难。
从具体措施来看,预计明年的财政赤字率可能会较今年的3.8%有所下调,但将继续突破3.0%,从而为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若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不排除年中上调预算的可能性;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考虑下,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由今年的3.8万亿元小幅增加至4万亿元左右;税费优惠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从而加快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力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灵活适度”的提法在2019~2021年均有出现,政策基调保持稳中偏松。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以助力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稳定、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会议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相比,将原有目标“名义经济增速”拆分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2023年以来,物价持续低位运行,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精准有效”的提法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但“精准”之前有过类似表述,如2020年货币政策要求“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2年货币政策要求“精准有力”,而“有效”则是近期提出,体现出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
在“精准”的方向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包括PSL在内的结构性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助力房地产业新模式构建,并积极配合房地产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化债,坚持“有立有破”。
为使政策效果更为“有效”,下一步也将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盘活被低效、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实现信贷结构“有增有减”、融资结构“有升有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产业体系建设
与去年会议相比,中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而扩大内需退居次席,反映出中央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具体而言,此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的引领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路径。
二是“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着力补强产业链,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的重要性有阶段性提升,预示了明年将在今年基础上持续深化。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提升抗冲击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四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型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产业迈进,激发传统产业活力。
五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这是新增内容,近年来首次在产业政策中提及。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将有利于产业稳健长远发展。
六、扩大内需
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以往表述相比,重点强调了“有潜能”“有效益”和“良性循环”。
在经历了疫后一年的调整之后,恢复和提振内需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增长势头尚不稳固,需求不足仍然掣肘经济修复。从今年国内经济运行来看,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复苏,即服务消费、高新技术投资、国有企业投资等增长较快,但商品消费、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民间投资增长较慢。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经济循环不够顺畅,供过于求、供需不匹配问题逐渐凸显,物价面临一定压力。
本次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而是放眼长远,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追求“1 1>2”的政策效果,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方面,既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强调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领域,并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
从促进良性循环的角度考虑,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重点支持与最终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民生领域,如充电桩换电站、养老育幼设施、乡村物流体系等,避免大规模刺激可能形成的产能过剩、债务积累、资金回报率下降等问题。而消费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也会反过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如对5G通信、绿色智能产品、电子商务等的需求增长,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等,由此来实现供需匹配、良性循环。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会议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三项,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
一是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二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体系等。
三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包括持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深化税制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健全财政体制,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四是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预计包括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等。
八、高水平开放
去年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此次会议则拔高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由重视吸引外资转变为外贸与外资发展并重。
外贸方面,政策着力点包括支持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外贸新动能,拓展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8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外资方面,将“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制度型开放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深层次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九、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与去年会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表述相比,强调了“持续”“重点领域”,这意味着防风险工作要继续加强。
会议强调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预示着未来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于要通盘考虑这个重点“风险三角”之间的关联关系。
落脚到房地产方面,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继续从供给端、需求端和新模式三方面落实。
我们认为,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形成过程中,当务之急仍是打破负反馈链条,阻断市场下滑,避免房地产市场风险蔓延。因此近期的政策重点在“保交楼”之外新增了“保主体”,无论是白名单制度还是“三个不低于”,目的都是打破市场的惯性下滑,疏通“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先立后破”。后续随着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效力愈发显现,市场预期有望逐步修复,房地产行业也有望筑底企稳。
十、其他工作
会议部署了四个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生育、养老等民生问题。
这几项工作去年并没有单列,今年则分列四条,反映出高层对于三农、区域、绿色、民生等问题的重视,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民银研究”微信公众号。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