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决消费领域碳减排量化难题的九项团体标准,今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上发布。
“这九项团体标准的出台,为测算和评估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提供了‘标尺’,有助于激励公众践行绿色行为。”4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在发布会上说。
陶岚介绍,此次发布的系列标准是在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推出的背景下,针对个人发生的绿色低碳场景,专门制定的碳普惠全国性标准,每个用户的减排行为都会被量化到克。
其中,在公众产生减排量最多的低碳出行领域,标准界定了采取步行、使用两轮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乘坐公交和地铁两种典型的公共交通出行、驾驶或乘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增程式电动汽车两种传统混合动力汽车行为、驾驶燃油车ETC出行和采取机动车停驶等七种典型的出行行为,并给予减排量计算方式。
在办公领域的标准中,针对近年来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会议场两个重要办公场景,定义并量化了企业员工或个人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以电子形式完成企业或组织机构内部办公所需的各类审批、报销、合同、档案等管理行为和通过网络会议召开两人以上参加的、时长超过30分钟的会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标准全文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自12月1日起正式实施。”陶岚说。
目前,各方都在构建碳普惠标准体系,开展碳减排量测算、评估实践,但也造成了标准体系的纷乱和不统一,互相不认同、不认可。碳减排量化亟需打破技术与地域瓶颈,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据九项团体标准公开信息,参与编制的除碳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机构外,还有汇丰银行、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百度、滴滴、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企业和金融机构。
从中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摄影/章轲
参与这些团体标准编制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九项团体标准基于《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提出对出行和办公两个低碳减排场景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量化的原则、方法、数据监测与质量管理,及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的指导。量化过程遵循适用性、准确性、透明性、保守性等原则,保证了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量化的科学性,有效填补各地推进碳普惠过程中面临的公众绿色低碳行为量化的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此外,联合国环境署相关报告也称,家庭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从中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通过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至70%。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实现消费端减排,确实迫在眉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表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建立推动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建设,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这些团体标准的出台正是响应国家政策,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衡量机制,将有效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发展。”他说。
张昕表示,目前,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均消费引发的碳排放仍在增长。九项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地方开展碳普惠工作,为个人碳账户累计碳资产提供计量标准,将进一步推进碳普惠标准化、体系化的发展。
碳普惠的基本逻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鼓励、市场化激励,调动、激发起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
“这些团体标准的出台是中国碳普惠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碳普惠机制在更多地方的落地,并为中国在消费端公众碳减排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发布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