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阿里云举行通义千问发布会,并宣布阿里云通义千问720亿参数模型Qwen-72B开源。同时,通义千问还开源了18亿参数模型Qwen-1.8B和音频大模型Qwen-Audio。
11月16日,阿里在财报发布的同时宣布了阿里云不再从集团完全分拆的消息,阿里巴巴集团CEO兼阿里云CEO吴泳铭表示,未来阿里云的发展战略将围绕“AI驱动,公共云优先”两大方向展开,不再通过拆分等金融方式来体现云业务的价值后,阿里云要通过寻求提高云业务的增长,包括云业务的收入、利润来实现它的价值。
在收入、利润的压力下,阿里云积极开源的大模型发展策略是否会受到影响?阿里云CTO周靖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里云的大模型策略从年初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仍然要先注重生态、再注重商业化,先把规模做大。
与此同时,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发生在云服务业务。11月23日,阿里云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阿里云首次成立了专门的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公共云优先,对所有产品和业务模式做取舍,减少项目制销售订单成为阿里云调整的方向。
一边押注大模型生态建设,要做“AI时代最开放的云”,一边坚定回到公共云“主战场”,押注公共云未来发展的空间,取舍之间,阿里云已经摆好了棋局,生机与危机都暗伏其中。
公共云优先
阿里云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堪称雷厉风行,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公共云优先”仅一周后,阿里云便成立了公共云业务事业部,由刘伟光负责,直接向吴泳铭汇报。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在产研层面,阿里云同时成立了基础设施事业部,打造面向未来的软硬一体底层基础设施,由蒋江伟负责,向周靖人汇报。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层面还成立了基础设施委员会,由吴泳铭直接统筹负责,协调全集团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目标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创造规模效应。
政企市场并未被阿里云放弃,阿里云同时成立了混合云业务事业部,以满足一些特定行业因政策限制、短期无法使用公共云的客户需求。专有云的研发和服务团队将一并纳入混合云事业部,提升专有云的产品化、标准化能力,该部门将重点考核利润,减少项目制的软硬件订单销售,由李津负责,向吴泳铭汇报。不过,“鼓励政企客户优先使用公共云”亦是该部门的目标之一。
吴泳铭透露,“以公共云的产品组合为主来带动增长”是阿里云商业模型的一部分。从财务数据来看,三季度云智能集团经调整EBITA利润从上个季度的3.87亿元提升至14.09亿元,同比增长44%,利润大幅增长。财报提到,这主要得益于阿里云产品结构和运营效率改善。通过专注公有云,减少利润率较低的项目制合约类收入,即砍掉低利润的私有云项目,阿里云实现了盈利能力的优化。该季度,阿里云公有云产品及服务收入也有所增长。
一系列调整的背后,阿里云看起来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做减法。公有云标准化程度高、交付简单、利润丰厚,且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比,是云业务中的“香饽饽”,IDC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占比最高,占比 71.6%,私有云的市场规模仅占比 28.4%。
选择大力投注公有云领域,对云厂商似乎不该是难事,但事实上,过去几年的阿里云是有些摇摆不定的。中国企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基础IT人才的存量基础薄弱,政企客户对安全性的要求高等问题,让公有云在适配企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私有云市场也因此有着可观的规模增长速度,并能为云厂商带来不少大客户收入。与华为云、运营商云等争夺非公有云市场的份额,亦是阿里云在过去几年奋斗的目标,但在这个领域,阿里云很难建立起优势。
重新回到公有云的“优势战场”对阿里云来说,几乎已是个不得不做的决定。长期以来,阿里云都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中占据着最大份额,但具体份额早已一路下滑。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2下半年,阿里云在IaaS方面的市场份额由2021年下半年的37.8%下降到32.6%,IaaS PaaS方面,阿里云占比也从36.7%下降至31.9%。2023年上半年,IaaS方面,阿里云市场份额再度下降至29.90%,华为云、中国电信云等市场份额增长。做不到“既要又要”的情况下,及时确定“公共云优先”,夺回乃至抢占公有云市场的更多规模,反倒可能成为阿里云为未来埋下的伏笔。
不过,“公有云优先”战略的确立,对阿里云的业绩增长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从2018年财年至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1%、84%、62%、50%、23%,历经一路下滑。在11月公布的最新财报中,阿里云营收增速为2%。这可能部分受到8月钉钉从云智能集团剥离的影响,但也与阿里云项目制订单的削减不无关系。不再分拆上市或许能减少外界给阿里云营收的压力,但这也将更加考验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定力。
比起模型更想卖算力
而在“AI驱动”战略方面,想要做“AI时代最开放的云”的阿里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对大模型生态建设的押注。
随着通义千问720亿参数模型Qwen-72B,以及Qwen-1.8B、Qwen-Audio大模型的开源,至此,通义千问已开源18亿、70亿、140亿、720亿参数的4款大语言模型,以及视觉理解、音频理解两款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全尺寸、全模态”开源,几乎算得上是国内最积极开源的大模型厂商。
今年4月,阿里云推出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今年8月,通义千问70亿参数通用模型Qwen-7B和对话模型Qwen-7B-Chat 就上架魔搭社区,宣布开源、免费可商用。周靖人也在今年出席各大论坛演讲、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开源生态对促进中国大模型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落地至关重要,通义千问将持续投入开源。2022年底,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了 MaaS(Model-as-a-service ,模型即服务)概念,彼时的周靖人就曾表示,“阿里云将把促进中国大模型生态的繁荣作为首要目标,向大模型创业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从阿里云开源的目的来看,周靖人表示,目前,从基础模型到应用场景,还有很长的路。阿里云希望在做开源的时候,能激发行业参与者在业务创新的各方面突破,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结合各自的应用场景做更多创新,让 AI 更好地落地。
换句话来说,阿里云在AI大模型时代的选择更接近于向更多公司提供开源大模型和服务,以魔搭社区等为牵引,吸引更多的公司参与大模型的训练、创新,跑在阿里云上。也就是说,比起大模型本身,阿里云看起来更想赚的是算力的钱,由AI驱动云计算的增量。
一个多月前,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曾在云栖大会表示,随着GPT的到来,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结合,就是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未来云计算的算力事实上都会被这些智能时代的电动机,也就是模型消耗掉。
这也意味着,如何做大生态规模,吸引更多的模型开发者?如何打出云计算的成本优势?对阿里云来说,反倒成为了大模型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吴泳铭曾提到,面向未来以GPU为核心的AI计算,阿里云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中国AI算力的芯片市场会非常分散化,会有多家供应商来提供整个AI的算力市场,阿里云的重点是要提供更加高效、一次性的方案来简化客户的开发和应用。
但在更加长远的战略之前,阿里云首先要面对的是商业化的风险。比起闭源大模型本身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开源大模型需要通过生态建设、算力提供等更长路径来实现商业化,企业为建设大模型所投入的高额成本能否收回,也将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认为,今天在模型这部分应该先注重生态,然后再注重商业化,而不是说一开始就过度围绕商业化。”对于商业化的质疑,周靖人在采访中如此回复道。在大模型领域,阿里云希望走一条更长期的道路,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化将不可避免地慢一步,或许未来也将使业绩进一步承压。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大模型生态建设投入更多的同时,阿里云也在寻求“瘦身”。近日,阿里云达摩院撤裁了量子实验室,达摩院表示,将联合浙江大学发展量子科技,将其量子实验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实验仪器设备捐赠予浙江大学。今年5月,因业务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也转入了菜鸟集团。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