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5月金融数据表现疲弱、有效需求不足,宏观政策如何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3-06-13 20:26:59

有效融资需求不足迹象逐步显现,5月信贷投放再度延续放缓节奏。

6月13日,央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56万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

4月以来,物价相对平稳,投资、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加之信贷投放节奏有所放缓,市场对于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有所下降。

对此,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信贷投放集中靠前发力是5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二季度以来宽信用过程出现节奏性回调,但从货币供应量角度看,金融推动经济回升力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后续,需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提振企业资金需求,宏观政策仍需保驾护航。

5月贷款同比大幅少增

5月新增贷款环比季节性回升,但同比大幅少增5418亿元,延续上月放缓势头。

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一季度信贷投放集中靠前发力,二季度转入节奏回调期,这也是5月贷款同比大幅少增的主要原因。另外,二季度宏观经济修复力度稳中放缓,也不排除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另外,5月MLF(中期借贷便利)加量续作幅度仅为250亿元,延续4月的地量水平,也指向当月信贷投放力度偏弱。

企(事)业单位贷款成为5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乏力的主要拖累项。具体来看,5月住户贷款增加3672亿元,同比多增782亿元,环比多增608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558亿元,同比少增6742亿元,环比多增1719亿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虽然宏观经济有所恢复但恢复态势并不稳固,企业部门预期较弱、信心不稳。本月住户贷款虽然同比、环比多增,但都是在上月和去年同期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增量仍然较小,居民部门消费意愿仍然有待提振。

从期限来看,5月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增加19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4亿元;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增加3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9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2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604亿元。

王青认为,5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10个月保持同比多增,意味着短期内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会保持较强韧性,这也是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地产销售有所放缓,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以助力居民端信贷维持稳定。

王青判断,后期根据经济修复态势,信贷投放节奏还会灵活调整;总体上看,适度宽信用将是今年的主基调,并有望延续至年底,主要目标是为经济回升向上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同时保持宏观杠杆率处于合理水平。

三项拖累社融少增

在人民币贷款及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三项拖累下,5月社融环比季节性回升,同比大幅少增1.31万亿元。

初步统计,2023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少增617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38亿元,同比多减9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797亿元,同比多减729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2175亿元,同比少254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5571亿元,同比少5011亿元。

王青认为,5月企业债券发行处于季节性低位,主要源于在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背景下,城投债发行面临严监管。

王青判断,后期为保持基建投资处于较快增长水平,今年有可能再度启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另外,当前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调整阶段,尽管有“第二只箭”等支持政策,但房企发债依然面临较大困难。这是今年以来企业债券融资持续低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5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557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5011亿元,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处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高峰期,而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后移,5月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

M2、M1双双回落

5月M2、M1双双回落。

其中,5月M2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5月M2同比增速延续高位回落,主要受去年高基数效应、当月信贷派生力度有所减弱等因素影响。

王青认为,上年同期稳增长政策发力、信贷大幅高增,以及持续推进大规模退税,大幅推高了2022年5月末M2增速至11.1%,较前月加快0.6个百分点;高基数效应下,今年5月末M2增速下行属于正常波动。另一方面,今年5月新增信贷同比大幅少增,存款派生相应减少,也会带动M2增速下行。

“当前M2和M1增速剪刀差较大,意味着宽货币向稳增长传导不畅,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金融空转’程度。后期需要通过有效扩大内需、提振实体经济活跃度,特别是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等方式扭转,而非单纯依靠加码宽货币、宽信用的方式解决。”王青称。

宏观政策仍需保驾护航

实体经济修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当前经济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市场已达成一致共识。这意味着,宏观政策仍需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需要在经济内生动能回升压力较大的阶段采取进一步宽松的操作。”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呼吁。

6月13日,人民银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下调10个基点,是近10个月来的首次下调,当前7天期逆回购利率水平已是历史最低。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业内专家获悉,今日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既反映了资金市场供求,也释放了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是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体现。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认为,与前几次中标利率下降相比,此次央行并未选择在6月15日同MLF操作一同下调政策利率,可能是基于6月物价与金融数据情况做出的临时性调整,希望尽快恢复市场信心,加快需求扩张,缓解银行压力。

实体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仍需时间。市场分析普遍预计,在逆回购“降息”后,MLF、LPR等其他政策性工具利率也将跟随变化,从而完成“逆回购利率—MLF利率—LPR”的一次完整降息过程。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转弱,需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从经济运行看,制造业供需两端有所回落,非制造业复苏动力放缓,三大投资增速有所下滑,宽信用政策运转存在阻滞。此外,5月末,票据转贴利率与同业存单收益率利差扩大,预示着信贷景气度有转弱迹象。3月份以来,大行和城商行票据直贴利差有所收缩,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意愿也在走弱,需要出台政策进一步提振企业资金需求。

“进入6月,上半年经济运行即将收官,加之临近半年末,信贷供需可能会有所放量。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降息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更好支持企业融资,助力稳增长,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梁斯称。

王青认为,与货币政策相比,接下来财政政策在促消费、扩投资方面的效果会更为明显,包括较大规模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支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等。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