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AI企业思必驰上会被否,科创板IPO之路按下终止键。
根据5月9日晚间发布的上市委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思必驰两大问题被重点问询,一是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二是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
上述问题也曾在问询阶段多次被提及。思必驰称,该公司的发展阶段更接近科大讯飞2008年上市前的阶段,收入规模相对接近。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价格、利润率或市场占有率有下降的风险,存在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
对于科创板IPO企业上会被否,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朱嘉靖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企业可以会同中介机构逐项进行核查和验证,最大程度保证自身在申请科创板上市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以及科创属性是否经得起推敲和监管的问询。
发展阶段接近2008年的科大讯飞
5月9日,思必驰上会被否,这意味着近10个月的科创板IPO之旅宣告结束。该公司的IPO申请于2022年7月15日获得受理,8月3日进入问询阶段,历经三轮问询后,于今年4月28日披露了招股说明书上会稿。
思必驰的硬科技属性遭到质疑。在现场问询时,上市委要求思必驰,结合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格局、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布局、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体现、核心技术与主要产品的升级迭代周期和研发储备等,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说明公司核心技术的硬科技属性、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
根据招股书,思必驰是一家提供人机对话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专注于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的底层研发、产品应用的设计开发与销售,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以及数字政企类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服务。
该公司称,核心技术能力主要由以对话为核心的全链路语音语言交互技术、软硬一体化人机对话系统构建能力和大规模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定制能力三部分构成。
在同行业内,思必驰将寒武纪(688256.SH)、虹软科技(688088.SH)、科大讯飞(002230.SZ)、云从科技(688327.SH)、云天励飞(688343.SH)视为可比公司。
“公司与科大讯飞应用场景较为接近,与寒武纪的应用场景存在极大差异,与云从科技、云天励飞、虹软科技相比,虽应用场景有重叠,但技术方向截然不同,发行人是从智能语音语言交互技术为主,而另外三家是以计算机视觉为主。”思必驰称。
那就思必驰与科大讯飞的对比来看,思必驰曾在问询回复中称,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与科大讯飞更为接近,但思必驰的发展阶段更接近科大讯飞2008年上市前的发展阶段,收入规模相对接近。
数据显示,科大讯飞2008的营业收入为2.58亿元,之后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度达到188.2亿元,同比增长2.77%,但增幅较2021年的40.61%增幅大幅下降,净利润同比下降63.94%,为近五年来首次下降。
思必驰还就行业竞争风险提示称,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愈加激烈。在智能语音语言领域,国内主要企业除思必驰外还包括科大讯飞、云知声等。此外,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人工智能行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亦有寒武纪等重要参与方。此外,公司还可能面临来自全球科技公司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Nuance的潜在竞争。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价格、 利润率或市场占有率有下降的风险。
根据IDC报告,思必驰2021年占中国语音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占比约为3%;科大讯飞(占比11%)、阿里(占比7%)、百度(占比6%)占据了行业前三位。
根据亿欧智库报告,科大讯飞和思必驰都在金融、教育、医疗、政务、家居、车载领域进行了布局,未来如果行业头部其他竞争对手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或采用竞争策略进入思必驰的既有优势市场,将对思必驰未来收入增长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导致思必驰的收入增长率或产品毛利率下降。
“拟上市企业在筹划准备申请科创板上市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创属性,清晰判别企业与科创板的板块定位是否相适应。”朱嘉靖称,企业须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关注三大方面,即:产业方向、行业领域、科创属性具体指标要求。
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除了科创属性存疑之外,思必驰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也是上市委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此,在现场问询时,上市委对思必驰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行业竞争格局、龙头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预测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合理性和审慎性;二是结合公司报告期持续亏损、净资产大幅下降等情况,说明公司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
根据招股说明书,思必驰称,该公司扭亏为盈的时间节点预计为2026年左右。根据公司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规划和未来发展规划,相关产品已逐步实现在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政企等领域的落地,预计公司未来5年营业收入将持续在上述领域进行客户和产品的拓展,整体收入复合增长率约为50%左右。
不过,思必驰也称,未来发展仍面临研发成果转化风险、产品验证风险、新产品市场推广风险、新兴市场拓展风险等。
“公司部分AI硬件产品落地受研发成果转化情况影响,具体产品包括第二代TH系列AI语音芯片,车载前装HUD产品等,如该部分产品研发失败或推广失败,且其他既有业务收入增速不达预期情况下,2026年预计实现收入将下降7.31亿元至17.20亿元,预计实现净利润将减少约2397.99万元~1.45亿元。此外,如果未来公司的期间费用控制不当,期间费用率下降速度放缓,则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年度将随之有所延后。”思必驰称。
就业绩来看,2020年~2022年,思必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3.07亿元和4.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0亿元、-2.98亿元、-2.6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7.42亿元。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6.73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同期,思必驰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9.74%、58.15%和57.91%,呈下滑趋势。“公司业务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别产品服务构成占比未来仍将有所变动,由于AI硬件产品较其他类别产品毛利率较低,且随着公司进一步推进智能硬件产品战略,AI硬件产品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因此未来2~3年毛利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思必驰称。
当前,思必驰的营运资金主要依靠股权融资等筹资活动产生。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为1.25亿元。该公司称,若公司未盈利状态持续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持续扩大,且外部融资渠道受限时,将会对公司资金状况、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研发投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阿里系、联想系曾多次减持
思必驰过往的股东名单上,阿里系、联想系、深创投、美的智能等机构赫赫在列。
在发行前,思必驰的第一大股东为达孜积慧(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持股平台),持股14.18%;阿里网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3.22%;共同实际控制人高始兴、俞凯分别持股11.53%、7.96%;苏州联想之星持股5.21%,深创投、美的智能分别持股1.29%、1.10%。
在第一轮问询阶段,上交所也就阿里网络、联想控股前后入股、增持及减持思必驰股份的原因、背景,以及对思必驰业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问询。
据思必驰介绍,2015年11月,阿里网络首次入股,并于2016年9月第一次增持。阿里网络首次入股发行人的原因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头部企业。
不过,在2020年4月及10月,阿里网络对思必驰的持股进行了减持。根据披露,阿里网络投资思必驰,主要是为获取财务性收益,阿里网络通过减持一定比例的股权以实现投资收益。思必驰向阿里云的采购金额减少,主要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与阿里网络减持无关。
联想系投资思必驰则从2012年4月开始,彼时联想控股子公司天津联想之星首次入股。2012年7月,联想控股更换投资主体,天津联想之星将持股转让给苏州联想之星,后者为联想控股的孙公司。之后苏州联想之星三次受让思必驰股份。
不过自2018年11月份开始减持,2020年4月份和10月份也均进行了减持。“苏州联想之星减持发行人股权的主要原因系苏州联想之星因基金退出策略考虑,希望减持部分发行人股权以获得收益。”思必驰称。
该公司同时称,联想控股看好思必驰的发展,仅作为财务投资者投资于公司,除行使股东协议等约定的权利外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无重大影响。
那么,此次思必驰IPO折戟,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阿里系、联想系等股东未来如何退出成为一大问题。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