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0日,从以披露2022年业绩的药企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在提升,但创新药收入规模能够突破百亿元的,目前还是寥寥无几。
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2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排在前100的,上榜门槛是17.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0.64亿元),但上榜的药品无一是中国企业开发的。从这看,一家国产企业创新药全部收入还拼不过一款进口药物的收入,如何看待这骨感现实?
抵不上一款进口药收入
近年来,中国一些传统药企在加大力度发展创新药业务,向创新药企转型。
2022年创新药收入可以突破百亿元的,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是为数不多的企业。在复星医药业绩沟通会上,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介绍称,2022年公司实现了多项突破,收入达到439.52亿元,制药业务收入达到了308.12亿元,创新药收入突破了100亿元。截至2022年末,公司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品种超过10个,其中也囊括了4个单抗生物类似药。
更多的企业创新药收入规模低于70亿元、如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翰森制药(03692.HK)2022年创新药收入规模分别是67.5亿元、50.06亿元。
从新兴创新药来看,2022年收入最高的是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达到14亿美元。
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2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排在前100的,上榜门槛是17.95亿美元,但中国本土药企研发的药品无缘进入。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排在前10的,上榜门槛是96.47亿美元。
从这对比来,中国一家药企创新药全部收入还抵不过一款进口药物收入。
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医药战略大会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研究员苏红表示,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收集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加速上市,未来一年可能保持在30个以上药物获批,创新药上市审评审批的平均时长也在2021年降到277天,2022年同样整体呈缩减趋势。另外,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进入医保的时长也大幅缩短。从批准上市的药物来看是欣欣向荣,但市场表现来看不是那么理想。
“总体来说,国产创新药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1年包含原研药大约有33%(市占率)。据其所在机构估算,国产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可能在五六百亿元范畴。”苏红说。
骨感现实背后
不可否认的是,得益于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人才回流以及资本带动等红利,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创新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累计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到全球15%,本土企业在研新药管线占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在业内看来,目前仍需要正视本土药企创新与海外创新存在的差距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在上述大会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与领先跨国药企相比,我国药品研发费用占比差距不大,但绝对值仍相较甚远。目前我国药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少数治疗领域,与疾病谱不相匹配,对罕见病和儿童用药关注不够,药品临床价值探索不充分,临床研究标准相对偏低。当前,我国药品原始创新环节有待加强,新药研发质量有待提高,技术链条瓶颈亟待解决,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创新体系作用有待发挥。
除了研发外,创新药的回报问题愈发得到重视。当下,国产创新药的回报并不如人意。
“当创新走到一定的环节时,下一个环节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缺乏创新药时,我们就做出创新药,但做出了后,销售也要跟得上,创新药的销售涉及到资本的投入以及资本回报问题。目前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需要思考如何让创新药获得合理回报,让创新持续发展下去。”近期,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药研发面临九死一生,据历史数据分析,一个新药研发上市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生产一粒药跟生产一类创新药的成本完全是两回事,后者需要考虑沉没成本,药品的沉没成本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创新药的支付方式,需要进行创新,需要考虑临床价值。”金春林表示。
国家医保是药品市场重要的支付方,近年来,国家医保目录加快“腾笼换鸟”速度,鼓励创新药通过谈判降价进入,从而提高药品可及性。不过,创新药进入医保后,在进入医院“最后一公里”上,仍面临一些障碍。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药学部主任刘国强表示,从药品自身因素看,通常治疗领域广泛、临床需求迫切的药品配备率高。有些谈判药品所针对的是少见甚至罕见疾病,临床用量较少,医院不太可能大批量提高采购;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各自配备的药品种类会有较大差别;相同治疗领域、相同作用机制的药品进院时存在竞争关系,会影响配备情况;临床专家对于新获批上市药品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从医疗机构因素看,医疗机构药品规模通常在1200-1500种左右,并非所有医保目录药品都在医院用药选择范围内,医院的用药目录管理严格,所有药品进院必须经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严格的控费政策下,医疗机构配备药品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
国产创新药收入规模偏小,也跟多数产品只局限于国内市场销售有关。
苏红表示,中国医药产业想要发展的话,就一定要“出海”,相比全球前十大药企,国内药企的海外营收占比明显较低,全球前十大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达到62.6%,中国前十药企海外营收占比仅有14.8%。如果只是局限在国内发展,企业是很难有竞争力,也很难发展壮大。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