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化给行业、企业究竟带来什么价值?同台竞技下,哪些转型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疫情冲击过后又会为数字化企业培植出怎样的土壤?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25-27日在京举行,“数字化”成为论坛上的关键词之一。作为专业服务企业的参会代表,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对这个词并不陌生。
在25日晚间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朱虹谈及参会感悟:一方面,中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确定性在增强,企业在疫后对于数字化投入的热情不减;另一方面,数字科技快速迭代和变化中,转型中的企业更要锚定核心能力,进而完成全面重塑。
“‘快’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之下,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但对于正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而言,还应该从心态上‘慢’下来,保持对新科技的冷静思考及企业持续转型的长线逻辑。”朱虹说。
数字技术是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第一财经:本次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关注经济复苏下的机遇与合作,“数字化”成为很多演讲嘉宾不约而同谈及的共同话题。论坛期间,你从做相关发言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中,受到哪些启发?埃森哲长期服务于全球各个行业的企业,面对疫后国内国际的新形势,在你近期与企业管理者的交谈中,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投入的意愿是否发生变化?
朱虹:我看到,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恢复,政府也正不断推出各项措施,从供需两端共同推动释放增长潜力,其中供给端特别强调公平竞争、开放包容,这无疑激活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动能。
然而,不确定性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强调“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中国,增长点在哪?我认为,数字化转型仍是各个行业、企业的“必选项”。
论坛上,我一连听了五场与数字化相关的分论坛,不少嘉宾和企业家们表示,若要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那必定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换言之,由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核心能力建设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和韧性发展的重要基石。
埃森哲已经连续五年推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追踪各行业和企业转型进程。也正是基于对数字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信心,去年研究发现,近六成中国企业有意继续投入数字化。
转变也在发生。随着疫情之后进入调整阶段,中国企业更为关注投资回报,价值导向也变得更为重要。
同时,还是有一些共性问题长期困扰企业,比如整体转型缺乏体系和连续性、数字化部署难以规模化、人才与组织的进化、产业链建设等。
第一财经:领军企业往往都是数字化转型较为成熟的企业。那么,他们有哪些共同的转型特质?随着数字科技不断迭代升级,是否意味着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是看不到终点的?
朱虹:面对复杂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显著转型成效的企业占比少数,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数字核心能力,在营收增长、成本优化、投资回报、创新能力等均好于其他企业。领军企业对于数字化投入是持续的,技术应用是协同的,他们也正从更高的使命维度塑造新的竞争力。
各类企业都需要对数字技术时刻保持灵敏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需要追着技术走,不断更换发展引擎。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应用了某个模型、某个系统,或者把某个应用往云上迁移了,就完成数字化转型,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也不能将数字技术的价值最大化,有时候投入巨大但成效甚微。
数字化核心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还是要和企业自身战略、使命、商业模式以及整体生态体系相结合。
企业全面重塑时代的新动能
第一财经: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处于怎样的水平和阶段?行业间的差别是怎样的?
朱虹:整体而言,中国与全球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路径基本一脉相承。
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是从2018年开始,彼时,转型成效显著的企业占比不足10%。这些领军企业较早地就将数字化视作为一把手工程。
通过追踪调研,领军企业不仅做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创新,也开拓新业务的增长。尤其是2021年以后,转型分水岭出现了。领军企业整体的绩效表现、增长幅度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还可能会继续扩大。
不同行业的进程有所差别,但每个行业里都有领军者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讨论比较多的医疗行业、生命科学行业,数字化发展比较快。
例如,有些国内的制药企业,打造基于云的协同平台,做很多工厂的跨工厂的关键工序的排程,上下游工艺的分享,对提升协同管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一财经:进入“后疫情”时期,企业转型有哪些新趋势、新特征或是新要求,值得重点关注?对于有全球布局的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商业格局变化的长期趋势以及供应链调整等现实问题,又需要注意哪些挑战?
朱虹:埃森哲近期推出了名为“企业全面重塑”的研究报告,里面提出了一些观察:
一是颠覆加剧,颠覆程度在过去六年间(2017-2022)增加了200%。中国企业认为供应链冲击、能源价格、气候变化、消费者偏好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衡量颠覆程度的各类要素——将加速企业的转型和重塑,相对于全球其他地区的企业更为积极。
二是技术为要,依托技术的数字化核心能力是企业转型和创新的基础,简要来说有三层——云基础设施满足灵活、安全等要求、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决策能力,以及要有面向优质体验和运营的应用平台。企业要从单点的技术应用进步到相互协同的系统,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在多个领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转型,我们称之为“挤压式转型”。希望中国企业能把握五个新动能:企业全面重塑(构建数字底座,更好地运用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人才(激发团队潜力);可持续发展(新的数字化);元宇宙(Web 3.0时代的虚拟和现实融合);技术演进(创新方式和客户、伙伴和员工等建立连接)。
对于有跨国业务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一是IT架构能否形成国内外的连接;二是数据层的合规问题;三是运营和管理模式本土化的问题。
但正是由于这些挑战,倒逼中国的跨国企业构建起一个全球治理模式,更为成熟地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
数字生态中的全企业“动员”
第一财经: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而领军企业往往能够收集、分析和应用更多高质量的数据,产生规模效应。那么,从行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加剧马太效应?中小企业的机遇何在?
朱虹:大型企业和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不尽相同,但他们均能从中获得发展机会。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投入,很多的研发,不断的迭代,如果此时行业领军企业从技术底座、业务模型、组织治理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普惠的方式,主动搭建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再往前看,建立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也有利于行业标准化及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越是领军企业,越注重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责任比如,领军企业能够为特殊人群设计特定的数字化产品。这些企业也由此拓展了客群和市场,获得规模化的收益,并创造一些个性化的岗位,实现多赢。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