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市场关注的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数据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开局。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工业增速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回落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预期加快好转。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目前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分析,前两个月经济数据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此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旅游等消费正在快速反弹,基建投资以接近两位数的水平高增。这抵消了外需下行的影响,成为推动经济修复的主动力。政策面将继续在提振消费、投资两大方面发力。未来宏观经济数据将进一步改善,有信心实现全面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消费增速由负转正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居民生活逐步常态化,叠加春节拉动期间旅游等消费集中释放,1~2月消费回暖,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消费的改善和回升。”付凌晖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实现了由降转增的变化,说明市场需求活力在回升。
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从过去主要依靠出口、外循环,到现在开始切换到内循环为主要动力,其中消费是最主要的发力点。
居民出行旅游、文化娱乐消费明显恢复。春节期间,旅客发送量增长71.2%,国内游客出游人次增长23.1%,旅行社及相关行业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春节聚餐活动明显增加,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2%,由去年12月的下降转为较大幅度回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年初伴随消费场景限制全面解除,包括餐饮在内的各类线下消费迅速恢复。同时,当前促消费政策也在发力,一些地方发放规模不等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等。另外,去年积累的一些超额储蓄也在转化为消费。这些因素都对年初消费反弹形成较强支撑。
关于后续走势,付凌晖强调,消费回升向好值得期待,主要表现在我国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会逐步增强。同时,过去一年疫情对消费的限制作用会逐步消除,这些都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消费数据的回升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后续消费能否维持较高水平增长,仍然要取决于下阶段的经济修复情况。
投资增速加快
受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的带动,投资增速超出市场预期。
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增速较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从更能体现趋势的季调后环比增速看,1月投资环比增长0.22%,较上月放缓1.37个百分点,但2月投资环比增速回升至0.72%。
分领域看,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虽然较2022年回落0.4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发力靠前,2023年专项债券提前批额度首次按上限下达,在1~2月提前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此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撑下,基建投资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得以稳健增长。
制造业投资方面,1~2月同比增速较2022年放缓1.0个百分点。王青表示,在全球经济减速、我国出口面临较大挑战的前景下,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信心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处于通缩状态,不少制造业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付凌晖表示,今年经济有望整体好转,市场需求会扩大,带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今年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会加大,这些年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信贷方面支持制造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制造业投资增速前2个月保持8.1%,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升级态势比较明显。
房地产投资仍然是投资的主要拖累,但1~2月同比降幅显著收窄。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记者,预计未来数月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积极扩张的合理势头。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中,房地产市场销售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暖势头,“销售-拿地-新开工”链条更为畅通,销售端、融资端、投资端数据逐步呈现企稳反弹态势,房地产行业将重新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正向贡献项。
付凌晖回应说,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随着经济转暖,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销售降幅明显收窄。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开工投资方面在改善。总的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处在调整阶段,后期随着整体经济逐步改善,市场预期转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
工业增速结束三连降
疫情过峰之后,工业生产逐渐恢复,2023年开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及市场预期。
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考虑到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基数较高,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回升幅度较大。
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3月1日发布的2月制造业PMI为52.6%,高于上月2.5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5月以来新高。
分三大门类看,1~2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至4.7%;制造业表现明显好转,同比增长2.1%,较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下降4.6个百分点至2.4%。
庞溟表示,生产端略低于预期,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之前高频数据显示消费端加速回暖,所以市场预期相应调高了对生产端、供给端的预测,但消费端的驱动因素其实是餐饮收入和服务类消费,对生产端的撬动作用略低;二是春节假期对就业市场的季节性扰动叠加就业压力大、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给复工复产步伐带来一定扰动。
有信心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12日在两会“部长通道”表示,从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市场预期正在改善,先行指标出现好转势头,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对今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充满信心。
受基数因素影响,市场普遍预测,2023年全年中国经济实现5%左右的增长难度并不大,经济修复的高点将在二季度出现,同比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甚至更高,此后三、四季度复苏延续,但增速可能放缓。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尽管上半年经济疫后复苏的势头强劲,但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令出口承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房地产市场复苏仍有待发力等国内外挑战,对下半年经济发展前景需持谨慎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从防疫模式向常规模式转变,尽管目前经济复苏动能较强,但需求不足、预期转弱的局面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在此背景下,稳增长政策仍需加力。
付凌晖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称,今年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外部主要经济体通胀问题比较突出,地缘政治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1、2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出现回升改善的态势,同时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在外需方面,而内需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要进一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13日表示,今年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具体要打好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