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笔者近几年参与做了大大小小的十几项课题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去了一些地方,不管是意在帮助人家总结经验做法,还是应邀去帮人家谋划项目与对策,制定方案,但结果表明:成效都不大,我们给人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却要花费很多钱,给地方与基层增添很多麻烦、负担,以致后来越来越不好意思去参与课题项目包括调研了,可能是因为自己脸皮薄吧!
这当然不是个案,据说,“乡村振兴”领域的论文一直高居社科类文献的榜首,这仅仅是发表出来的,背后作为支撑条件的,包括不需要发论文的课题项目就不计其数了,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从业者每年不做几个课题项目,不争取到外部的资金,在单位里可能混都混不下去。可以说,课题项目是“三农”研究人员的生命。
问题是:从专业对口的角度到相应的时间精力投入再到方法程序,越来越多的课题项目都达不到目标,不要说讲师、助教、研究助理等没资源、没经验的小兵,就是研究大咖、重点科研机构,应付性或人情世故性结题越来越多。去一个地方做个课题项目,少者三五万,多者几十万,钱财与时间投入不少,但是成果极少能满足实践需求,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地方上依然还是有很多课题项目让“三农”专家去做,包括各种规划与方案的编制,原因可能包括:第一,目的是满足上级或政策上的要求,而不是解决问题,比如,一个村庄要争取旅游产业方面的政策资金,一定是要先有一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第二,政府部门业务范围内的工作,但是,自己没时间、能力与动力去做,花钱委托第三方去做,省时省力省事,甚至有些科研单位都在外包科研项目;第三,地方上在实践中有困惑,更有困局与难题,自己缺乏思路与对策,同时迷信专家,盲目相信专家的能力;第四,有些课题则纯粹是人情世故,比如,一些高校开展在职培训,尤其是面向企业高管开课,毕业后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历证书,个别的院校还会变相的“出售”学历证书,学生要带项目进来。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即钱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公家的,包括参与培训的学员,课题的钱也是公司的,当然,其中政府财政或国有资金的钱最多,前述做旅游发展规划的钱最终也是财政资金。不是自己的钱,却可以用之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仅花着不心疼,而且不花白不花,即便课题做得不好,甚至没有成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还没什么,程序走完就合理合法了。
而“三农”研究者做课题项目,不仅是单位的要求,而且个人可以争取额外收入,哪怕项目经费很多都是差旅费,也是由着自己支配,花在自己身上,去当地就不用花自己的钱了啊,很多时候都是有飞机坐就不做高铁,有高铁坐就不坐汽车,一般都是住着星级酒店,如果不是国家与单位的财经制度给管着,他们敢包飞机,住总统套房。当然,有些研究者是带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他们尤其是外出做调研是很花钱的,需要远远不断的课题项目养着他们。
课题项目越来越多,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农”研究者越来越脱离实际,理论化的、宏大叙事的,定量模型的东西越来越多,且成了出发点,很多课题调研只是在收集案例与数据以证明理论观点与模型的正确,而不是在发现与解决问题,有些调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收集完数据甚至让农户填完问卷就结束,就很正常了,他们不可能在一个村里待个三五天,跟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而能够真正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政策改进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是非常少的,“三农”研究者已经失去了相应的精神作风。
这种现象在不同学派,不同风格、范式与意识形态倾向的学者专家那里都是一样的,即便他们在理论观点上争得你死我活,党同伐异,在批判与反对对方时极尽能事,其实,都回答不了实践问题,都在靠课题项目活着,都只不过是在展现与证明自己的正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