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公众号上看到了《辩!——苏联解体绝没有证明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原创:学马列,2025年4月8日,天津)一文。
文章剖析了苏联解体原因复杂,政治体制僵化等并非根本原因,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崩溃,即执政指导思想和思想信仰丧失。
苏联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一系列错误行为逐步削弱、背离马克思主义。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戈尔巴乔夫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致使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造成苏联全面混乱。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为立国之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导致意识形态阵地的全面崩溃,具体表现为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上演了一场失权亡国的历史悲剧。”“因此,苏联解体绝没有证明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恰恰相反,它证实了社会主义国家若是失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失去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就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悲惨局面!”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这里,我想说说苏联解体为什么不能证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
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借鉴意义》(2022-12-07 17:12:25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鬼谷子)文章,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美国的和平演变;二是信仰的丢失;三是苏联领导集体由原来的革命者变成了反动派,身份的互换,造成人民新革命的萌芽,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作者把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
东欧和苏联等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在数年之间先后发生演变或解体,除了用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显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数年间先后走向灭亡,它必然存在着一个会导致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普遍性的原因,而这普遍性的原因决不会是上面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相对而言国力较弱的秦国由于进行了商鞅变法,建立了真正的新兴的封建社会制度,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形成了对战六国的强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吞并了其它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朝统一后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后被汉朝所取代,但由秦朝建立的基本制度则延续了二千多年。由此可见,一个真正建立了新兴的社会制度的国家,不是一个敌对国家的和平演变所能摧毁的,也不会因为某些领导人的变质而灭亡。因此,东欧和苏联灭亡的原因只能从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上寻找其失败的根本原田因。
东欧和苏联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会在短短的数年间走向灭亡,是因为所有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采用了苏联模式的经济政治体制。正是苏联模式的长期存在,导致了这些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
为什么长期采用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会导致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呢?
因为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而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苏联模式为止,只是走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因为在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上,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就停滞在了中间状态,没有继续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于是就有了各种弊端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苏联等国家领导人,产生了一系列削弱、背离马克思主义,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等行为,最终走上了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失权亡国的悲剧结局。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党宣言》可以看作是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就是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概括地说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从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按劳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的前提是共产党领导的劳动人民的武装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即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再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成功的新路线,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特点,即俄国、中国等落后国家在暴力革命成功之后,由于缺乏发达的工业基础,因而这些国家在劳动阶级夺取政权后,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经历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苏联模式就是适应过渡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但苏联人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却把苏联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在实现工业化之后未能及时地把过渡经济模式推进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这就是公有制经济失去活力的原因。
由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三个革命阶段:首先是由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剥削阶段的暴力革命,其目的是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形式或政治体制;然后是进入过渡时期,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国家产权公有制模式,进行初始资金积累,快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然后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后,进行劳权思路的改革,用劳权制度和按劳分配方式取代产权制度和按资分配,从而形成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看,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走完了前两个阶段,但却在完成过渡经济阶段之后,他们就停止了,在国家领导人更替的背景下,这些领导人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和道路,走上了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
苏联为什么解体?
首先是苏联人建立的苏联模式并不是完成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而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产权公有制模式)。本来在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经济阶段之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府应该推进从过渡经济模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模式的改革(用劳权公有制模式取代产权公有制模式),但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他们没有继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反而在改革中走了回头路,复辟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
因此,苏联模式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并不证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没有愿望和能力把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到完成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罢了。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上做出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针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也开始出现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倾向;1961年,苏联共产党二十二大做出把斯大林灵柩从红场列宁墓中移出的决议,这标志着苏联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这两件事是当年震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件大事。”从赫鲁晓夫做的两件事,表明赫鲁晓夫虽然走上了苏共领导人的位置,但他却不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治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否定斯大林,动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这对苏共和苏联及社会主义国际阵营来说,就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一个政治家怎么会出这样的昏招呢?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没有社会主义政治家,或者说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未能取得主导地位,这是苏联解体的偶然性原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未能推进过渡经济模式的苏联模式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的转变,从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这是苏联解体的必然性原因。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推波助澜,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便先后走向灭亡。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体现着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如果真正把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推动到劳动者真正能够当家做主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就会有牢固的基础,即使帝国主义采用各种手段也是难以撼动的。但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处于尚未完成时,则容易在反动势力的内外夹击下遭受挫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