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基层|地面不见一滴水 悄然灌溉千亩田
4月8日,南皮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研发人员生振红正在对插在田间的物联网湿度感应器进行调试。燕赵农村报记者郭庆峰 摄
正值冬小麦灌溉的关键时期,南皮县的张海梧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海梧,别忘了给小麦浇水!”面对街坊邻居的善意提醒,他总是笑着挥挥手回应:“浇着呢!”
张海梧嘴里的“浇着呢”,别说街坊邻居不信,就连记者也不信。4月8日,记者来到张海梧位于南皮县乌马营镇徐和杨村西北的麦田,这千亩麦田中没看到一台灌溉设备,就连麦田表面的土壤,都是干干爽爽、松松软软。
看出大家的疑惑,张海梧顺手拿起一把铁锨挖下去,第一铁锨下去,挖出的泥土可以攥成团,再一铁锨下去,小土坑中开始冒水,如同挖到了泉眼,不大一会儿,这个土坑就被灌满了。张海梧笑着揭开了谜底:“地下30厘米处埋设的都是渗水管网,能够实现地上无明水、地下土壤湿。”
张海梧是南皮县航丰农场负责人,承包种植着4000亩地,其中1200余亩地被南皮县农业农村局纳入了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铺设的渗水管道通过渗水管的针孔、透水层进行灌溉。”张海梧说。
“原先浇地,需要开沟、抽水、搬运水带,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现在打开设备开关,就轻松完成了。”张海梧掰着手指算账,“用上灌溉‘黑科技’后,仅人工费用,1200亩地灌溉一遍可节省6万元。”
走进“智能节水渗灌及排水系统”控制室,里面除了操作平台,还安装着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我们根据土壤湿度设定灌溉时间,打开开关,系统启动,水溶肥进入埋设在地下的渗灌管道。”该项技术的研发者及施工单位负责人生振红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系统会依据插在田间的“物联网湿度传感器”,把土壤湿度传导给操作平台,当传感器检测到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自动启动灌溉。
地面不见一滴水,悄然灌溉千亩田。沧州市农科院徐玉鹏研究员指出,植物根系的生长都有趋水性,小麦的主要根系大部分在地表以下20厘米,渗水管道埋设在地下30厘米处,小麦根系很容易接触到水源。日常耕作层在20厘米左右,并不会破坏地下的渗灌系统。
“地面干爽,杂草就少;透气性好,病虫害就少。”徐玉鹏介绍,该技术避免了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程度增加,经测算比大水漫灌节水70%,对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具有示范意义。(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