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总说:“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
上了大学,老师说:“你们这一届竞争很激烈,要多实习、多积累。”
毕业后,老板说:“公司最近困难,你得多担点责任。”
回头一看,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进了《过劳时代》里那个森冈孝二所描述的世界——一个把工作当作全部,把时间奉献给绩效考核和KPI的世界。
这本出版于2005年的书,虽然聚焦的是当时的日本,但它像一面镜子,把过去几十年中国打工人的每一个疲惫面孔都映得清清楚楚。
二
“最可怕的不是你被剥削,而是你心甘情愿地被剥削,还觉得这是成长。”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为未来拼搏,实则是被裹挟着奔跑。加班、内卷、无休止的会议、周末的报表、随时待命的手机……
你有没有发现,哪怕回到家,心也还在工位上?
森冈孝二把这称为“资本主义时间革命”,也就是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被彻底打碎。从前的上班是朝九晚五,现在是醒着就要工作,连睡前刷手机都可能接到工作消息。
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2023年中国城市劳动者年均工作时间约为2200小时,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的1728小时。
而在一些行业,如互联网、制造业和物流,实际工作时间远超这一数据。
三
为什么技术在进步,而打工人却也越来越疲惫?这背后不仅仅是企业的压榨,还有制度的缺位和观念的误导。
在《过劳时代》中,森冈孝二指出,日本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松懈,劳动法形同虚设,企业滥用加班制度,工人苦不堪言。这个场景,何其熟悉。
虽然早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但落实远远不够。
“弹性工作制”、“自愿加班声明”或“绩效倒挂”,让员工无所适从。
过去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中,社会对“奋斗”的集体崇拜,让人拼命劳作;你不加班,你就“不思进取”;你想按时下班,你就是“混日子”。
人们甚至开始羞于说出“我想休息”这句话,生怕被贴上“躺平”“不上进”的标签。
四
森冈在书中提到,日本上世纪末曾试图减少工作时间,并部分推行“四天工作制”试点。但受限于企业文化和经济压力,成效有限。
而今天的中国,也在摸索类似的路。2024年初,广东、浙江等地开始讨论推进“每周五天工作制”的落实,并尝试将周末“双休”制度在更多行业中真正落地。
但现实中,工人的工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加班,仅靠基础的工资收入很低,推进双休与8小时工作制的同时,也应关注底薪的情况。
时薪过低时,人们只能“自愿”加班来换取更多收入,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五
有时候我们会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拼吗?”
森冈孝二的回答是:不是你非得拼,是社会结构逼你拼。
在书中,他用了“自愿奴役”这个词来形容现代劳动者的状态——我们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被误导的。
我们以为拼命工作就能换来安全感,结果却发现,房价涨得更快、教育成本更高、医疗负担更重,而你依旧无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其实,工作不该是人生的全部。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一种“有节奏的人生”——你能工作,也能生活;你能拼搏,也能停下来。
这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生活的方式。
六
我们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改变整个社会的用工逻辑,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逐步实现时间的自主权。
就像近年来,不少年轻人被动或自愿地选择了“躺平”的态度。
《过劳时代》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GDP增长多少,而是人有没有获得尊严、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不要让过劳成为我们时代的墓志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