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效能治理深观察丨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从婚俗改革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25 08:11:37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效能治理深观察丨共建良俗 为爱“减负”——从婚俗改革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探索

本报记者 赵大明

彩礼与婚宴,原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和人情温度。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也在不少地方滋生,婚俗改革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治理日益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一环。近日,记者走进我省部分婚俗改革实验区,走访干部和村民,了解基层如何因地制宜推动良俗与时俱进,为群众卸下“甜蜜负担”。

群众信服的“带头人”

4月18日,记者来到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村民罗学珍的家中。3天前,罗家刚刚操办了一场婚礼。“当天没请迎亲车队,儿子骑马、儿媳坐轿,大家都觉得新奇。”罗学珍说,儿媳来自邻村,婚前说到彩礼,双方家庭一拍即合,象征性的8800元彩礼在结婚当天又返给了小两口。

“现在村里的彩礼多是‘万里挑一’,万把块钱。而前些年流行‘万紫千红’,得十几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罗红钊说,加上“三金”、见面礼、下车礼等繁杂名目,结婚就像“脱层皮”。

2022年入选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后,当地将移风易俗与创建“五星”支部一体推进。“‘五星’支部的评星标准中,明确要求无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罗红钊说。村里还邀请德高望重、辈分高的退休干部、老教师、乡贤等加入红白理事会,会员在当地被称为“老董”。

“农村是熟人社会,‘老董’出面往往事半功倍。”郾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负责人赵磊说。

“俺大闺女结婚时,男方送来18万元彩礼,我家分文未要,还赠予新家庭10万元。”在新店镇游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游金生说。

游庄村是移风易俗先进村。说起来,这离不开村里的“老董”游国录。2011年当选村干部后,游国录向村里建议成立红白理事会并任会长,经常走村串户宣讲“喜事新办”。他的女儿、儿子结婚时,都是“零彩礼”。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得心悦诚服,纷纷效仿。

“实践证明,‘带头人’以身作则,群众认可度会显著提升。”赵磊说。

朗朗上口的“硬杠杠”

当天,记者又来到离新店镇不远的龙城镇十五里店村,只见几名志愿者正在发放“22521”倡议书。“婚丧嫁娶随份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20桌以内、每桌价格500元以内、烟每盒不超过20元、酒每瓶不超过100元,简称‘22521’。”一名志愿者介绍,朗朗上口的倡议深入人心。

而在几十公里之外的鄢陵县,脍炙人口的则是“红白十八条”。“2022年,我家第一个响应‘红白十八条’倡议,彩礼钱一万一,婚宴5桌。”4月19日,在该县大马镇义女社区,居民田晓铭对记者说。

义女社区的花木产业发达,随着居民腰包鼓起来,当地也曾刮起“人情风”。“前些年没有统一标准,彩礼8.8万元起步,加上请秧歌队、大摆宴席,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说。

2022年7月,鄢陵县入选省婚俗改革实验区。义女社区党委召集党员和居民代表讨论筛选出十八条公约,形成“红九条”“白九条”,比如办喜事倡导烟每盒不超10元、酒每瓶不超50元、车队不超4辆等。挨家挨户征询意见时,680户居民都签了“同意”。

“划出‘硬杠杠’,群众办事就心中有数。”鄢陵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王纪安说,目前当地12个镇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红白十八条”模式也在全县范围推广,涌现出一批新事新办好家庭。

对此,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何阳表示,将“适量礼金”“节俭办宴”等模糊概念变为简单易记的量化指标,道德倡导就更易于转化为集体共识和行动,值得借鉴。

固本培元的“软服务”

“有了‘硬约束’,还得有‘软服务’。”何阳说,高价彩礼等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当公共服务能够补短板、惠民生时,陋习的存在基础会逐渐消解。

宝丰县赵庄镇袁庄村的“乡村大食堂”,这两年见证了不少人喜结良缘。“以前村民结婚或去镇上摆席,或租车去县城待客,很不方便,还容易引起攀比。”村党支部书记岳仁伟介绍,自从前年建成“乡村大食堂”,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办事,能比之前节省一半费用。

而在沈丘县周营镇孔营村,村民孔德建告诉记者:“村里建成的‘两堂三中心’宽敞气派,办红白事省钱又省心。”

2022年以来,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沈丘县在各行政村建设“两堂三中心”,即乡村振兴讲堂、文化礼堂、宴会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托管教育中心。在构建乡村便民圈的基础上,“两堂三中心”也成为移风易俗的新阵地。此外,还以乡村振兴讲堂等为载体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提供婚恋咨询等服务,举行青年婚恋主题活动等。

“这类‘以服务改风俗’的模式前期投入较大,但更具可持续性。”何阳认为,这也折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要义,即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当改革的触角延伸至社会肌理的深处,治理资源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新时代的文明民俗图景将在中原大地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