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第一代农民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以“工农剪刀差”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二代农民在田间地头战天斗地,以自身厚实的胸膛承起了共和国的工业化大厦;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代农民被春风吹拂成了亦工亦农的“农民工”,为所谓的高速发展不知熬尽了多少血汗;大步迈进新时代,璀璨的霓虹灯闪烁着“代际剥削”几个大字,困在融不进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的樊笼中,碌碌一生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文首段是笔者想说却一直没说的话,在4.21刷到一个视频(图1)后,马上想起了以往看到过很多类似的(例如图2、图3),积压的干柴一点就着,成了这篇文章的引子。如首段所示,正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改开后和新时代划为一个部分),以笔为刀,正本清源,刺向精神/物质上的“阶级敌人”。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毛选》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宗明义,以一文有力批判了当时只注意国共合作和工人运动的两种倾向,道明了我们最牢靠的朋友正是中国的广大农民。紧跟其后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盛赞“矫枉必须过正”的农民运动是“好得很”的!
从现实历史来看,其实“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改革”“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些但凡上过初中历史就不会陌生的词汇,已经多少能够说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了。在物资与军人(送子参军)支持上,在协助对敌作战上,在冲击封建土地制度上……中国农民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想,这一段历史,大概没什么人会反对,故不再赘述。
二、共和国工业化的“蓄水池”
在20世纪,一个后发国家想要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除了工业化,便没有第二条路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想要在不掠夺他国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那么只能向内寻。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剪刀差”,便应运而生。
所谓“工农剪刀差”,就是指一种在经济意义上不平等的工农业品交易,工业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卖给农民,农业品以小于等于其价值的价格卖给工人,以此来支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运转。工业化的人与粮食,很多都要从当时占中国8,90%人口的农民那里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注定做的是“亏本买卖”,而要付出的代价便是很繁重的劳作与相对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后来,这成了很多人否定前三十年所常打的一张牌。
但正如此部分开头所说,不这样做,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强大不起来,独立自主不起来。而实际上,“工农剪刀差”本就只应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按原本的道路来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工业在受农业哺育的过程中也会反哺农业,比如化肥(厂)、良种研发、农药(厂)和水利设施等,最终实现农业工业化,让农民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离土不离乡”,社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便是现实例子。与此同时,还有副业的发展,集体经济组织的不断升级壮大。但人们常说“历史没有如果”,当此进程断掉之后,我们便看到了为生计而进城的农民工,看到了城市退休老人的退休工资与农民的养老金之间的巨额悬殊……
工业体系的完整可以避免仰人鼻息,“制造大国”离不开此前打下的基础。是中国农民默默无闻的巨大付出,让工业化的大楼从他们铁的脊梁上拔地而起。
三、改开后“黄金时期”的筑基人
人们常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是在飞速发展的,但很多时候都会忽略了其中最沉默却又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农民工。
我们前文说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大潮下只是黄粱一梦,现实是大量的农民作为“廉价劳动力”进城务工。笔者想说很多“负能量”的东西,但着墨太多怕是发不出来,这里建议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可推荐自己读过的《共和国的历程》《北大后勤工人调研报告——被忽略的群体》)。不过笔者可以简单说说文首段提到的“代际剥削”,它是指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经济收入来源的父辈需要依附子代,同时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想在城市中成家立业,很多都需要父母掏出半生积蓄来支持。而下一代安身在城市中后,被遗忘或几乎被遗忘在农村的老人也是存在的。
此外,根据笔者的个人见闻(难免片面,仅供参考)来看,在城里退休老人可以拿着一套十几万的设备悠哉悠哉地拍鸟拍花拍上一整天的同时,笔者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月却只能拿到100多块钱;笔者过年回老家,感受到的农村是满目萧条的,年迈者相继逝去,外出打工者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离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前者可以拿出来说一说,那就是凭什么城镇居民可以凭工龄证明换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而农民交公粮的历史性贡献却被“制度性抹杀”了?曾有相关“砖家”表示,交公粮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税收,属于强制措施,而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属于单位和个人自愿缴纳的,所以是两码事。但于情于理来说,公粮都绝不仅仅是现代意义上的税收,而应该是税收、保险和超额贡献的总和,已经并且还在持续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农民,绝不应该被“呼之则来,挥之即去”!况且,现在光凭种地,根本就无法养活一家老小。
总之,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大量基础设施是农民工亲手缔造的,城里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他们。而他们想要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却又是那么的艰难;想从城市退回农村,却发现农村也不是好回的归宿……
此文是在愤而不平的心境下写就的,每个部分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内容,只是大致梳理一下中国农民及其历史性贡献。从历次相关新闻来看,那个时代遗留下的不多的遗产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站在工农的一边,但现实中工农如此这般的境地,不能不发人深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