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上海车展:华为智驾繁荣,小米静观其变

发布时间:2025-04-24 09:47:36
[

4月的上海车展,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汽车工业变革的焦灼感。但与此前行业押注“智能辅助驾驶军备竞赛”的喧嚣不同,“安全冗余”、渐进式路线等成为车企宣传的高频词。

小米SU7事件后,多数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宣传更为理性了。“之前物料宣传上有智驾二字,车展前都改了。”一家自主车企品牌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内部对智能辅助驾驶的营销策略进行了调整,现阶段更侧重用户实际体验优化,而非技术参数的激进宣传。

4月16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智驾)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规范性要求。“组合辅助驾驶”正式成为官方表述,智驾等相关字眼不再被提及。

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智能化是竞争的焦点,智能辅助驾驶相关技术依然是本届车展上车企重点展现的技术力量。智能汽车时代,华为和小米等新兴势力快速成长,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而当华为在展馆内以活跃的姿态铺开合作版图时,小米的低调则折射出行业对辅助驾驶技术激进路线的集体反思。

小米沉默,华为扩容

华为在本届车展上的几乎“无处不在”,鸿蒙智行的展区人头攒动。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与智界、享界和问界的老总一起做起了直播。余承东还为上汽集团站台,并表示华为和上汽集团一起打造的“尚界”品牌首款车上市后预计销量会“大爆”。在鸿蒙智行展区,华为和江汽集团打造的尊界首次在车展亮相,还有两台展车摆放在江汽集团展台上。当天,上汽大通MAXUS宣布和华为合作,成为首个与华为合作的轻型商用车品牌。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下半场,华为已成为众多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合作方。除了鸿蒙智行阵容中的合作伙伴外,宝马、奥迪等外资车企也在通过其他形式与华为合作。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华为车BU高层与奥迪等企业的高层已有密切交谈。

与华为的“热闹”形成对比的,是小米的“沉默”。自从小米下场造车后,小米CEO雷军是去年北京车展中行走的流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今年的上海车展,小米汽车展台尽管仍是人流密集的区域之一,但雷军未出席,声量明显小了不少。在小米汽车展区,摆放了SU7和SU7 Ultra车型,展台上有不少人围观,有一些人是冲着棒球帽而来。小米汽车发微博称,小米展台每日送5000顶棒球帽。该棒球帽在小米官方商城售价129元,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棒球帽在当日下午已发放完毕。

小米汽车的沉默折射出的是辅助驾驶行业的对过度营销问题的思考。业内认为,智能辅助驾驶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车企需要的不再是“期货”,而是经过大规模验证的可靠方案。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节奏加快,外界条件使行业发展变得更加激进,但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秩序,避免浮躁。汽车并非简单的电子消费品,不能以对待电子消费品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如果你认为它是个简单的电子消费品,安全事故随时会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汽车的使用寿命只有1~3年,造车的方式和逻辑就会不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因为汽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付出生命代价。”酷睿程一名高层对记者表示,大众汽车目前开发的车型中,今年和明年要量产的车基于视觉方案,计划在2027年启动激光雷达项目,届时要考虑为L3级做好准备。

智驾宣传降温

智能辅助驾驶事故发生后,行业更加关注如何降低接管率、提升极端场景的应对能力,多家车企强调打造“冗余式”智驾安全。

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一直以来,特斯拉坚定视觉方案,通过提升算力、算法和模型训练,实现自动驾驶感知功能,多数车企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感器是激光雷达。值得注意的是,激光雷达虽感知效果更佳,但成本相对较高。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提供冗余安全性。

“车企采用纯视觉加激光雷达的形式,并非单纯因为算力不足,而是希望通过两者结合,在算力和算法共同作用下突破上限,同时激光雷达在处理特殊场景(corner case)以及实现L3级自动驾驶时,能作为异构传感器增加安全保障。”上述酷睿程高层对记者表示。

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进行纠偏后,引发了行业对于自动驾驶降温的讨论。

“我们欢迎工信部新规的讨论方向,它并非延缓辅助驾驶技术的开发速度,而是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规实质上重申了“人机共驾”的基本原则,汽车应是人与机器协同的产物,系统需要明确区分控制权归属,该由车接管时高效决策,该由人介入时绝不越界。“新规就提高安全性的要求,对于人和机器各自起到的作用要进行区分,它并不会去延缓自动驾驶的发展速度,而是能够提高它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监管部门出手后,初期确立了规则框架,后续转向精细化管控(如技术标准、数据安全、责任认定等),这将倒逼车企收敛技术边界。 政策门槛提升后,同质化技术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过滤,企业竞争力聚焦于客户真实体感,而非单纯参数堆砌。 ”某车企产品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策收紧实质是“去泡沫化”过程,剔除过度承诺的技术噱头,迫使企业回归用户真实需求。当技术路径被规范后,竞争终局将取决于谁能将安全、成本、体验三者平衡至最优解,而非单纯追求“无人驾驶”的激进叙事。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