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并于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人有读书的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条条警句名言、一个个动人故事,形象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读书的酷爱。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一大优势。回顾和总结我们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强大敌人,克服各种风险,在困境中奋起,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好学上进。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典范,他们将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刊编发《青年毛泽东读书之奇》一文,让我们跟着伟人一道走进书的世界,领略书的风采……
青年毛泽东主张:“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要为天下奇”即要“改造中国与世界”。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主观世界。青年毛泽东把读奇书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读奇书不同于一般的读书,关键在一个“奇”字。那么,青年毛泽东读书到底奇在哪里?
立奇志:要为天下不为己
从读书目的而言,青年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在为何而学、为谁而学以及何为何不为三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为何而学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求学。1910年秋,在去湘乡县东山小学求学的前夕,毛泽东改诗赠父亲,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学不成名誓不还”,表明了他读书的志向—“成名”。但毛泽东追求“成名”并非为个人谋私利而出名,而是为人民谋利益而出名。
1917年8月23日,他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特别谈到读书立志的问题。他认为青年人求学以当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为志向,并非真正的立志,真正的立志要难得多,首先要寻找真理,然后用此真理指导人生事业。他认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青年毛泽东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立志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在为谁而学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为祖国和人民而读书,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对德宣战,并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1915年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政府答复说基本接受。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一师学生将反对卖国条约的几篇文章编印成册,定名为《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写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反映了青年毛泽东要为国家报仇雪恨而读书的志向。
1915年毛泽东在《明耻篇》封面写下的四句誓言
5月23日,他在写给亡友易咏畦的挽诗中说“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也表达了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
在何为何不为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大丈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立志干大事。据周世钊回忆,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有三样东西不谈,“那就是钱、家庭琐事和男女恋爱”,要谈就谈人生、理想、宇宙、家国天下的大事。
1918年4月,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在会章中专门列了五条守则,即“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五不”只是最低要求,他们的目的是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把宗旨定位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1920年5月,进一步明确新会员入会条件为“一纯洁,二诚恳,三奋斗,四服从真理”。1921年初把宗旨提升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读奇书:兼读有字书与无字书
从读书内容而言,青年毛泽东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
在读有字书方面,青年毛泽东主张学深悟透书中精髓要义。1910年—1920年,他读的书主要有三类:文史哲地经典著作、西方经典著作和时政报刊。毛泽东读经典注重吸收运用。例如读《韩昌黎全集》,不仅对生僻字词注音释义,摘录精彩论断,而且注重学习他的作文之法。在语文老师袁仲谦指导下,青年毛泽东重点学习了韩愈的文风,改变了自己类似于新闻写手的文风。他后来回忆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
除了学习写作方法,青年毛泽东常常联系现实政治读书,领悟其中的深刻道理。例如,读《庄子·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毛泽东联系治国理政实际来理解,说:“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意思是历史上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大臣中,有气度不凡的成功者,但无风度的失败者更多,他们无力担负起国家这艘大船,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水平积累不够吗?他还列举了李鸿章丧权辱国的例子,说明能力储备的重要性。
青年毛泽东还通过读报了解天下大事。他读报喜欢带着地图,看到国内外不熟悉的地名,就对着地图去找。他常常比较阅读各种报纸,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大事,因此对国内外形势非常了解。
1916年7月3日,日俄签订密约,将内蒙古东部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西部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同时,日本还假惺惺地向中国鼓吹和平,以致当时国人对日本新内阁抱有和平幻想。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日俄签约的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日本北和俄国必将大规模侵略中国。
7月25日,他致信好友萧子升作了一个预测,“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这个预言体现了毛泽东深刻的洞察力。
在读“无字书”方面,毛泽东主要通过游学调查,走读体验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当年,一师提倡学生“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至于如何“察社会之情状”,并未明文规定。毛泽东认为游学是一种了解社会、求得有用之学的有效方式。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多次到省内游学,包括1917年暑假和萧子升到长沙周边五县游学、1917年冬到浏阳游学、1918年春和蔡和森到洞庭湖滨游学等。游学的主要方式是走读和体验。走读就是步行和调研,体验就是亲身到实践中历练。这种游学实际上是对中国国情的局部调查,为他后来从事社会调查和阶级分析积累了宝贵经验。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奇读书:学思践悟相结合
在读书方法上,青年毛泽东不仅主张勤学有恒,更强调学、思、践、悟相结合。
其一,自学与听课结合。青年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是高度重视自学,并注意兴趣和课程相结合。进入一师两年来,毛泽东习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对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则采取应付的态度。后来在师友影响下,渐渐转变了态度。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自我解剖说:“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老师黎锦熙告诉他“读书须与校课相联贯”。毛泽东吸收黎锦熙的观点,做到了自学与听课学习相结合。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回湘后,毛泽东还创办了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的湖南自修大学,充分体现了他自学与听课结合的思想。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
其二,读书与问难结合。青年毛泽东主张遇到问题要“每事问”。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经常主动向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请教,受益匪浅。仅1915年4月至8月,毛泽东就到老师黎锦熙家学习请教二十多次,畅谈人生理想、历史研究方法和社会改造方法等。1915年7月,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他近段时间“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其三,静学与运动结合。主要做法包括静中求学、闹中求静、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体育运动等。在教室、寝室、一师后山自习是静中求学。闹中求静即特意选择到当年长沙最热闹的南门口读书,以此锻炼自己抗干扰的定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老师徐特立主张的读书法,毛泽东深得该法精髓,在一师学习五年半间,写下了不下百万字的日记、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体育运动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进学习效果的好方式。毛泽东爱好游泳、冷水浴、登山、步行、体操等多项运动,认为体育可以“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
其四,博学与精通结合。在与师友的切磋交流中,青年毛泽东认识到学习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要做到博学,就要不断积累,“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汇百家之学而成一学”。要做到精通,“则宜有以条理之,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焉”,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1916年前,毛泽东主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经典著作,突出的是广博。1916年2月,毛泽东开列了一个包含经史子集77种书的书单,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必读书目,大约需要十年才能读完。1916年后,毛泽东把学习重点转到伦理学、哲学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原理》等书籍,从广博走向精深。当然,博学与精通既有先后,又有交错,且不断循环,螺旋上升。
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上写下12000多字的批注
其五,学习与运用结合。受湖湘实学传统影响,青年毛泽东反对读死书,主张学以致用。他曾在《讲堂录》中写道:“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1917年10月至1918年6月,毛泽东担任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主持学友会日常工作,负责工人夜学招生和日常教学管理,并担任历史课教员。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和授课教师,既能学以致用,又能锻炼组织和工作能力,增长才干。
读书奇:领悟本源得真理
在读书收获上,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青年毛泽东十年磨一剑,最终领悟大本大源,求得救国救民的真理。
其一,立志向大本大源处探讨。1917年8月,青年毛泽东求学的具体目的由寻找具体救国方案转变为寻找大本大源。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给黎锦熙,谈自己志向的变化。他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毛泽东认为“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真要救国,必须找到大本大源。只有“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才能“动天下之心”,从而使国家走向“富强幸福”。而此时毛泽东“对于宇宙,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乎未定”。所以,他立志“只将全副功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黎锦熙读信后,认为毛泽东“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其二,找到通向唯物主义的桥梁。1917—1918学年,杨昌济讲授《伦理学原理》,主要内容是对人生事业的哲理探讨。因为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多数同学不太感兴趣,而毛泽东却听得津津有味,并写下12000多字的心得体会。受这本书启发,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受到杨昌济的高度赞扬。
1917年,毛泽东游学归来后的收获之一,即确信“救 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 的道理。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实际上,毛泽东之所以能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有一个过渡,而不是一种突然的转变,《伦理学原理》为这种转变提供了重要桥梁。
其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在北京开展驱张运动,读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他后来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由以上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立下为国为民而读书之奇志,运用学思践悟相结合之奇法,深读有字和无字之奇书,赢得领悟大本大源之奇获,为他成长为一代伟人、成就历史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