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体制内,“以服务领导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4 09:17:25

  不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到部门领导是如何为上级思虑周全的,一方面,我也能学习体会做事情如何“细致入微”,但另一方面,因为领导的大包大揽,可能会增加你的工作量。

  让我痛苦纠结的点是,工作的无意义感,领导也知道他的上级某些提法没啥价值,但依旧严格“遵循”,说,“领导提了,你不能不做”。你知道领导知道他的上级指示收益不大,但你也不得不“执行”。

  让我更难受的点是,收益不大的事情又开始耗了很多时间。什么是一份好的工作?一是专业技能、二是时间、三是物质回报,当一、三都不值一提的时候,时间就是唯一。没错,在周一到周五的循环中,秉持着尽量高效完成工作的事情,剩下的时间全凭自己支配。

  特别是当我同事私下抱怨几句的时候,我在想,他这个行为对吗?我会不会在背景信息不足的时候,受他影响,甚至误认为领导是咋样咋样呢?还有,站在个人不同的立场,领导为应付他的上级也没错, 但实际做事的是同事,因此会有所抱怨,他的确可能没有晋升的想法。那是哪出了问题呢?

  再次和男朋友探讨,“没有啥对错,如果是这样,只能看看这件事的目标和收益了,大家一起把这个聊清楚”,他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现实是,你不可能问你的领导,说,“这件事目标是啥?有啥收益?说不清楚目标和收益就没必要做了”。

  他说,“我的纠结应该是对绝对服从权威的厌恶”。

  在现行体制运行中,“以服务领导为中心”现象的形成或许有其历史惯性:在科层制架构下,行政资源集中配置模式自然衍生出围绕权力中心运转的机制。领导掌握着决策权、资源分配权和人事建议权,这使得执行层往往将“让领导满意”为工作重心。

  而因此导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

  其一,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唯上倾向,基层干部对下负责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善。因此,大部分都是“领导关注事项优先办理,群众诉求选择性处理”。

  其二,权责关系存在结构性失衡,执行层自主裁量空间有限。

  其三,容错纠错机制尚未健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普遍存在。这在我的很多同事身上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能少做就少做,不但“多做多错”,甚至“你做得好是应该的,你做错的就是不可饶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