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新技术新农具 农业生产更智慧

发布时间:2025-04-24 08:07:53

  植保无人机省时又省力

无人机植保。

  宾川县是农业大县,葡萄、橘子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泛。然而,传统的人工施药方式耗时费力,在药物喷洒的均匀度和精准度上存在明显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宾川县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打药技术,快速覆盖大面积农田。相较于人工打药,植保无人机配备先进的喷洒系统,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确保农作物受药均匀,减少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保障农产品品质。

  植保无人机还能大幅提升打药效率,每台无人机每天可以完成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农田的打药作业,大大缩短了打药周期,确保农作物在关键生长时期能及时得到药物防护。种植户杨云飞介绍:“我们果园有120亩左右,以前打药需要4个人打5天才能完成。现在用上了植保无人机,我一个人一天就打完了,节约了人工成本。”

  “以前人工打药需要1800背到1900背药水,现在只用900背到1000背就可以打完。以前人工打药有的地方喷洒不到,现在用无人机覆盖面比较广,药水也节省下来了。”杨云飞介绍,购买植保无人机花了5万多元,但计算节省的人工和农药成本,差不多一年就能回本。

  像杨云飞这样受益于植保无人机的农户在宾川并非个例。“我们从2018年开始推广植保无人机,主要销售给宾川县内的果园以及帮别人打药的植保飞手。截至目前,我们共销售近600台无人机,遍布宾川县各乡镇。”宾川昌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德选介绍。

  植保无人机在宾川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宾川县农业部门将加大对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本报记者 秦蒙琳

  云报全媒体通讯员 徐晓霞 王静红

  智能养牛 产业焕新

  广南县南屏镇小阿幕村是高峰牛养殖“一村一品”示范村。养殖户黄先芬家的牛圈内,一头头毛色油亮、膘肥体壮的高峰牛正悠然地吃着草料。这些牛都戴上了数字耳标,圈舍里还安装了AI智能摄像头和环境传感器。黄先芬说:“安装上这套设备后,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只要拿出手机就能看到牛的情况,再也不用夜里起床来牛圈了。”

  这一“5G 大数据”智能养牛模式,得益于中国电信公司文山分公司与广南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的合作。双方共同建设的广南高峰牛养殖大数据平台,以“产业技术 供应链管理 互联网技术”为核心,融入养殖户实际生产业务流程,实现高峰牛产业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金融扶持、产销结合,保障了全产业链畅通运行,助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广南县农科局高级兽医师梁昌兴介绍,5G大数据平台能通过电子耳标、瘤胃胶囊、可视化平台等技术手段,对牛进行全方位监测。从畜主、出生日期,到每天的体温变化、运动步数、采食情况等,都能进行精准分析和管理,为科学养殖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早期诊断疾病、合理安排出栏时间以及适时调整饲料配方。

  不只在养殖端,手机程序还打通了市场销售终端。养殖户点开移动端App就能为出栏肉牛找到合适商家,实现线上销售。梁昌兴说:“通过App,买方可以获取关于牛的主要信息,包括所在养殖场、所属农户等,买卖双方可以轻松实现线上交易。”

  电子耳标作为牛的溯源资料,详细记录了每头牛从出生到出栏再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消费者买到带有二维码标识的牛产品,就能追溯其来源,真正实现吃得放心健康。

  目前,广南县已投入480万元打造8个养殖场、2个交易市场和3个村41户智能养殖场(户),智能高峰牛养殖平台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广南县将进一步推广“5G 大数据”高峰牛智能养殖模式,助乡村产业振兴。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轨道运输橙子轻松“出园”

  阳光洒向东川小江河谷,在东川区拖布卡镇新店房村的千亩橙园里,5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摘沃柑和芦柑。新鲜的果实通过轨道运输设备运至公路边,再由三轮车转运至车间进行分拣,最终销往昭通、曲靖,以及贵州等地。

  这几天,橙园园主胡金平驾驶着微型车穿梭于山坡果园,协调各项工作。他介绍,今年沃柑和芦柑总产量约200吨,采摘已接近尾声,预计产值60余万元。明年橙园将迎来盛果期,产量预计可达800吨。

  轨道运输是橙园的一大亮点。山坡上,工人们或手提,或肩扛装满“红土橙”的塑料筐,在轨道运输车旁有序排队装卸,沿山坡铺设的轨道将果实从低处向高处运输,人力与机械协作,勾勒出一幅现代化农业画卷。轨道运输设备的高效运作,不仅提升了果实转运效率,还为山地果园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橙园务工的村民大多来自拖布卡镇新街村、松坪村。松坪村村民王兴国说:“在这里干活,每天工资100元,去年我从橙园获得收入2万多元,今年已经赚了5000多元,橙园每日按时兑付工资,确保当日工作当日结算。”

  宽敞的分拣车间内,工人们围坐在堆积如山的橙子旁,熟练、专注地挑选分拣。一排排装满橙子的塑料筐排列整齐,一旁的货车正等待装货。人工筛选能有效识别橙子的品相、等级,确保每一颗橙子都能以最佳品质进入市场。

  云报全媒体记者 熊明 通讯员 唐啟荣 陆雯

  “科技 ”解锁农业新场景

种植人员正在现代化智能系统查看棚内的湿度温度等参数。 通讯员 杨滢铢 摄

  近年来,临翔区充分发挥无人机在农作物追肥、喷洒农药、播种、病虫害防治、运输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质效。

  在临翔区蚂蚁堆乡邦谷村3500亩连片坚果林上空,两架植保无人机正“嗡嗡”作响。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操控下,无人机按照预设的轨迹来回穿梭,将无公害农药快速均匀地喷洒在果树上。

  农户杨天富家种了20余亩坚果树,看着无人机执行飞防任务,他连声赞叹高科技的神奇。“这种技术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省工又省力。”杨天富掰着手指头算,“以往我们都请1个人来打药,每天最多能打4亩。1台无人机1天就能飞100多亩,5天才能做完的活现在2个小时就搞定了,而且每亩只收30元,时间和成本都大大缩减了!”

  昔归茶,贵在鲜。多年来,由于山路狭窄,茶农在采摘运输时多以人工为主,至少40分钟的运输时间,让鲜叶极易出现劣变。针对这一痛点,临翔区探索无人机运载,以科技之力最大程度保留昔归茶的鲜活原香。“用无人机吊运的鲜茶叶,快速又通风,让茶农的双肩卸下重担,也让茶叶的品质更高。”临翔区商务局电商中心主任、区昔归管委会副主任杨滔介绍。

  除了无人机运用,临翔区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全力推动更多智慧农业项目落地——博尚镇腾龙村智能化苹果矮砧密植试验示范园里,工作人员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掌握果树的各项情况,让管理触手可及;马台智慧化设施农业基地里,蓝莓种植管理实现了自动化云管理……2024年,临翔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9亿元,科技赋能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壮大。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彤 李春林 通讯员 赵菁菁

  变废为肥 促农增收

当地群众在加工厂装有机肥。

  在腾冲市曲石镇江苴村的有机肥加工厂,高大的搅拌机正不断翻滚搅拌着各类有机原料,原本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在这里经过科学配比和特殊工艺处理,转化为富含养分的优质有机肥。

  长期以来,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大量的秸秆、畜禽粪便等随意堆放或简单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变“废”为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2024年11月,江苴村有机肥加工厂落成。合作社投入50余万元资金,用于租赁场地、购置设备、购买原料等。有机肥加工厂的建立,不仅探索出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岗位。

  加工厂制作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为马粪土、甘蔗滤泥、菌渣、油枯,以及适当腐熟剂等。种植户将玉米供给养殖户,加工厂向养殖户收购牲畜粪便生产有机肥,再供给农户种植烤烟、油菜、辣椒等农作物。这一循环模式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

  为确保有机肥的质量,加工厂将所有原料晾干至含水量约70%,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把它们混合在一起,随后让其发酵半个月以上再装袋。

  在加工厂,记者看到发酵好的有机肥被铲运机缓缓送入搅拌机,在机器有条不紊地运作下,经过粉碎、筛选、称重、封口环节,一袋50公斤重的有机肥就生产好了。

  江苴村有机肥加工厂负责人介绍,加工厂的每日最大产能可达50吨,2025年预计生产2000吨,按照每吨550元计算,产值可达上百万元。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有机肥,不仅能满足曲石镇1.583万亩田地的需求,还能供给其他乡镇使用。

  除了聘用固定人员外,江苴村有机肥加工厂的运营,带来大量原材料的运输需求以及成品货物的配送任务,让货车司机们也增加了收入。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寸待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