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小巷里的丰碑”传扬南侨机工英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23 21:07:3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来自南洋的3200余名华侨青年(其中有800多名是海南籍华侨)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回国担负起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日军需物资的任务,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昆明市新闻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座南侨机工历史纪念馆,正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了当时中国联通外部世界的唯一国际通道。然而,这条抗战生命线,却缺乏驾驶员和机修人员。1939年2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抗战。半年内,3200名华侨司机和汽车修理技工组成了“南洋华侨技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上为国家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南侨机工历史纪念馆再现了南侨机工的英勇和无畏。

   在南侨机工历史纪念馆内,一面英名墙刻着3200名机工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个汽车头模型,以美国道奇运输卡车为原型,再现了当年机工们驾驶的车辆。24道拐的大幅图像和勋章墙上的奖章,都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的点点滴滴。陈列室内的珍贵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和文物,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

   纪念馆还设立了“身边的英雄”历史文化走廊,以唐国常和罗开瑚两位老英雄为焦点,讲述了他们以及无数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他们放弃了海外的安逸生活,为了国家的存亡,在滇缅公路上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唐国常在新闻里社区居住期间,受到了社区和街道的深切关怀,直至他2014年去世。罗开瑚是云南省的最后一位南侨机工,于2020年12月病逝,他所题写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几个大字,如今已成为新闻里社区的标志性符号。

  为了铭记32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每年的11月11日,马来西亚槟城都会为罹难的南侨机工举行公祭,缅怀他们的牺牲和贡献。纪录片《南侨机工》的拍摄,更是让这段历史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在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的故事不仅被铭记,更被传承。多年来,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教育的阵地,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纪念馆和历史文化走廊吸引了各级党组织开展现场教学、主题党日活动等100余场次,先后有13名在校大学生、青年党员担任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志愿讲解员,希望将南侨机工的爱国奉献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昆明市民也把社区里的纪念馆称之为“小巷里的丰碑”。

  云南网记者 贺凯 李熙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