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经聚焦|“鲜花 ”引领消费新风尚
“忙碌的一天都被治愈了!”下班路上,上海白领王女士在地铁站自助鲜花售卖机上花9.9元购买了一束重瓣小菊。近年来,自助鲜花售卖机陆续进入上海、成都、重庆、沈阳等城市的地铁站,成为越来越多爱花人士装点生活的新途径。
人间四月,繁花似锦。以花为媒,“鲜花 ”正在引领消费新风尚。
以“每周一花”为特色的鲜花包月服务,让买花人有了“开盲盒”般的体验;在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买菜带束花渐成风尚,供消费者即点即达的鲜花绿植商品多达近百种……线上线下渠道“全面开花”,鲜花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云南昆明市呈贡区斗南小镇,被誉为“亚洲花都”,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见证着人们对鲜花消费的意愿和热情。
位于斗南小镇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是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今年一季度鲜花拍卖量达3.6亿枝,日均交易超400万枝。成交的鲜花不仅进入全国各个城市,还远销泰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企划负责人朱琦说,如今鲜花消费的节日效应逐渐弱化,正越来越常态化、高频化。“过去鲜花是礼物,现在鲜花是生活,也引领着情绪疗愈、个性悦己的消费新风尚。”
游客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的斗南花卉市场拍照。新华社记者王贤思 摄
鲜花消费持续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和保鲜技术等对鲜花“颜值”的保驾护航。从硬件设施提升到服务流程优化,近年来花卉市场物流配套和供应链不断完善。在保鲜方面,鲜花加固、防水棉、保鲜袋等精细化措施,让鲜花送到顾客手中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状态。
种植环节的数智化升级大幅提升鲜花的品质和品相。智能温室结合数据算法的“鲜花工厂”逐渐替代相对粗放的露天花田,增加花色、延长花期、定时开花、反季绽放等新栽培技术为花卉产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当前我国有种苗花卉企业近22万家,年产值5200多亿元。
一朵花不仅激活一个产业,还能带火一座城。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内赏牡丹花。新华社发(张怡熙 摄)
4月,洛阳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时刻”。漫步在洛阳的大街小巷,花如海、人如潮。穿汉服、赏牡丹、逛古街、品文博,成为“十三朝古都”的靓丽风景。
“牡丹文化节已超越传统节庆功能,成为洛阳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说,逛逛牡丹集市,绘制牡丹团扇,品味牡丹酥饼,体验“永不凋谢”的洛阳牡丹瓷,这些创新性的沉浸式体验正逐步让洛阳实现从“花期经济”向“美丽经济”、从“花开一季”到“花开四季”的转变。
武汉樱花季与城市马拉松组“CP”,推出“跑马赏樱”旅游套餐;四川绵阳开通油菜花、桃花、辛夷花三条低空赏花航线,开辟低空经济赏花体验新赛道;今年首开的往返于昆明与北京之间的鲜花主题列车,用山茶花、格桑花等七种代表性花卉装饰车厢,每一节车厢都像是一个移动的小花园……围绕“鲜花 ”,各种“花”式创新不断上演。
4月18日,在上海国际花展黄浦新天地主会场,人们从今年花展吉祥物“花宝宝”附近经过。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近期洛阳牡丹文化节、林芝桃花节、天津海棠花节等节庆活动网络搜索热度显著上升。
眼下,2025上海国际花展正在火热举办中,今年390公顷的花展规模创历届之最。不同于过去的园中办展,“城园融合、全城花展”的新模式让新优花卉品种、特色园艺景观离百姓生活更近,同期举行的艺术展、文创集市、草坪音乐会、户外瑜伽等活动,让“花经济”更好带动“文旅热”。
“将花卉元素植入多元商业场景,实现了从单一的花卉观赏到综合消费的转变,既踩中年轻人情绪消费的风口,也能展现花卉在市场、商业和生活中的多元价值。”思南公馆副总经理范美辰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楼嘉军表示,“鲜花 ”是篇大文章,要通过不断创新,把鲜花资源培育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强大市场吸引力的文旅IP,融入文化、艺术、教育等场景构建多层次的消费体验空间,将“美丽经济”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华社记者张梦洁、王贤思、韩朝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