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毛教员所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的思想意识灌输,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展开的:一是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二是组织领导农民协会。
1
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培养革命骨干
为了培养干部,多吸收农村同志发展党的组织,并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根据共产党人彭湃等的提议,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出面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能够担负各地方农民运动工作的人才。正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宣言》所说:农民讲习所“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材出来,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方法,更锻炼着农运的决心”,能够深入农民群众,“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先后在广州和武昌两地举办,共七期。各届农讲所的主办人和大部分教员是共产党员,大多数学员也是由共产党的地方组织选送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注重培养骨干队伍,这是农民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经验之一。
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办了六期,时间从一个多月到四个多月不等,每届都要学习 20多门课程,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教员等分别担任各期的主办人。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前五期的学员主要来自广东各县,共招收学员603名,毕业454名。其中,1/3的毕业生被派为特派员,其余2/3则分遣回原籍进行地方农民运动工作。1926年5月,毛教员出任第六期所长,将学员的招收范围扩大到全国,共招收来自19个省的327名学员,毕业318人,他们大多数是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或有志于农民运动的青年学生。农民讲习所授课《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25 门,主要教员有毛教员、周恩来、萧楚女、恽代英、陈公博、彭述之、陈启修、李立三、罗绮园、周其鉴、彭湃、毛宪、安体诚、于树德、张秋人、韦义光、黄焯华、李一纯等,以共产党员为主。
毛教员十分注意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他给学员讲授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专题,要求学员不要平面地看农村,要用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农村。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员按省区分成若干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召开座谈会,介绍自己所熟悉的家乡各阶级状况、封建剥削方式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并组织学员到各地实习调查,将调查材料整理成文在农讲所的《农民问题丛刊》上发表。学员经过四个月的学习,思想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毕业后一般派回原籍,从事宣传和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的工作,或者在各地创办地方性的农民骨干培训班,培养更多的农民运动人才,推动了各地农民运动的深人发展。
1927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由邓演达任所长,毛教员任副所长并主持日常工作。
据《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网页资料:
“1927年3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上课,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0多人。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许多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讲习所任教。”
农讲所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设立“农民问题讨论会”,由教职员与学员共同组成,对土地问题、武装问题、乡村自治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等进行讨论。农讲所还组织学员深入农村,调查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的情况及地主、土豪劣绅的罪恶,并经常请贫苦农民和农运干部到讲习所作报告。学员们结业后,分赴各地开展农民运动。各地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造就了大批农民运动干部,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革命战争,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支援了北伐战争。农讲所的举办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支持,建立和发展了国共两党的基层组织,并直接推动了党对农民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农民协会等工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组织领导农民协会,普及革命思想
农民协会是领导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为农民自身利益而奋斗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有一些共产党员投身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并组建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1921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沈定一到浙江萧山衙前村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并于同年9月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夏共产党员彭湃在家乡海丰县建立了农民协会,后来又帮助临近的陆丰、惠阳成立农民协会。1924年11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重视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1925年毛教员在湖南韶山组织农民协会。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党更加认识到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1926年6月,广东、广西、河南湖北等四省区成立了省农会,县农会有36个,区农会294个,乡农会5023个,农会会员981442人。1927年3月,我党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经湘、赣、粤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的选举,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特别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到1927年6月,江西、湖南两省也成立了省农会,县农会达201个,区农会1102个,乡农会16144个,农会会员增至9 153093人,相继形成了以广东、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高潮。农民协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把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高租重税,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在教育农民投身大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各地党组织通过领导农民协会,积极教育广大农民投身大革命。
第一,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和自身素质。湖南省农民协会制定了农村教育计划大纲,开展扫识字运动,为农民开办夜校,一边教授广大农民识字,一边讲授革命道理,并编写了《甲级成人读本》《乙级成人读本》作为教材,还通过成立农民通讯社,编辑《农友》杂志和出版“农民小丛书”等。当时的出版物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供农民阅读的周刊,通俗易懂,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目的是给农民一些政治斗争和革命理论的常识:二是供给农民运动者及社会一般人士阅读的月刊,注重农民问题的理论论述及农民运动临时问题的分析。农民协会还编辑农民运动丛书、农民运动小丛书、农村补习学校课本和浅显易懂的标语、画报。农民协会提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推倒了神权、族权、夫权,使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家规、族法、神权等禁锢农民的精神枷锁受到猛烈冲击。各地农民协会还查赌禁烟、剪发放足、维护治安,改良了社会风俗。
第二,发动农民参与政治经济斗争。农民组织起来后,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并成立了大刀队、梭镖队、农民自卫军等武装。农民通过清算、罚款、质问、示威、游乡、关押、驱逐、公审、枪毙等方式,把地主阶级的威风打了下去。长沙、浏阳、湘潭、衡山、宁乡等县还镇压了一批土豪劣绅。各地农会开展了谷米限价和减租、减押、减税的斗争,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长沙、浏阳等农民运动开展得好的县,开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伐军的政治机关及其政工人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伐军的各级政治部均设有专职宣传队,随前卫部队行动,沿途宣传北伐的意义和政治主张,动员和组织民众援助北伐战争。政工人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担任,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等方式,宣传“工农商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提出农民应免除额外税收,减租、减息、减押,取消一切超经济勒索,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农民协会则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途径和方法,直接高效、面对面地展开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毛教员对农民协会在教育农民中起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开一万个法政学校,能不能在这样短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现在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样呢?我想不能吧。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正如毛教员所言,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农民被发动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