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肝癌诊疗新趋势:个体化与智能化并进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肝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防治形势严峻。在近期“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访谈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吴孟超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曾永毅,围绕“空间免疫评分与数智化革新”主题,深入剖析我国肝胆肿瘤防治的挑战与突破,为公众科普肝癌防治新进展。
肝胆肿瘤防治体系的关键挑战
刘连新教授在访谈中说:“当前我国肝癌诊疗面临三大瓶颈:诊断晚、治疗手段有限、术后复发率高”。传统筛查手段(如超声、甲胎蛋白检测)对1厘米以下肝癌的检出灵敏度不高,导致早期漏诊率高。在治疗方面,手术仍是核心手段,但规范性与普及度不足,基层医院技术推广仍存在一定困难。我国肝癌患者中约90%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乙肝疫苗接种与抗病毒治疗普及仍需加强。
对此,曾永毅教授说:“公众对肝癌‘沉默器官’特性认知不足,高危人群筛查意识薄弱”。他提倡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闭环管理,重视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诊疗。
科研突破:空间免疫评分系统——精准预测复发风险
刘连新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创立基于肿瘤微环境空间异质性的免疫评分系统(TIMES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NK细胞分布等五个关键指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肝癌术后复发风险的精准预测,并指导免疫治疗决策。这一工具已向全球开放,为临床提供科学化、个体化治疗依据。
此外,研究揭示“免疫荒漠区”的存在,即肿瘤微环境中SPP1阳性巨噬细胞形成的屏障抑制免疫细胞活性。针对这一靶点,团队开发小分子化合物与抗体药物,旨在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提升免疫治疗响应率。
技术创新:数智化诊疗——全周期管理革新
曾永毅介绍,在筛查智能化方面,孟超肝胆医院应用AI影像识别系统与高危人群筛查小程序,提升早期肝癌检出率。福建省全人群筛查项目已覆盖230万人,确诊2029例肝癌患者并启动干预。
在手术精准化方面,应用三维重建、荧光导航、术中超声等技术,使腹腔镜肝切除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率有明显降低。在管理全程化方面,AI辅助系统贯穿“筛-诊-治-康”全周期,实现个性化随访与动态质控,患者依从性提升30%以上。
我国肝癌诊疗已跻身世界前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免疫联合疗法等成果显著。两位专家一致认为,AI与空间组学技术将引领肝癌诊疗进入新阶段。未来肝癌治疗将迈向“多维动态诊断”与“分子图谱指导个体化方案”。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