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上有这样的话题邀请: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原因是分田单干吗?
我的回答:不是。
如果分田单干可以吃饱饭,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农民单干的生产方式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早就吃饱了饭,怎么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革命呢?如果分田单干可以吃饱饭,怎么会有共产党的产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如果分田单干能够让中国人民吃饱饭,那建国之后进行了土改之后,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大家都有巨大的积极性,早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就不再需要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集体经济,更不会有后来的人民公社!
有人说,人民公社搞了二十多年吃不饱饭,还不是在1982年之后分田单干之后一下子吃饱了饭?
其实在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之后,经历了前三年波折之后,安徽省曾经也试行过包产到户的个体生产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因而还是走集体化的发展道路。
但是,为什么人民公社开始时的分田单干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到了1982年之后分户单干之后就可以吃饱饭呢?
这是因为在1962年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调整之后,人民公社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使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原始的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阶段性转变:
1,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整体性优势,使农村很快通了电,具备了展开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的条件;
2,人民公社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化的基础工程,形成了普遍的灌排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状况;
3,人民公社进行了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把大量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为了中高产田,并且大量地进行了荒地的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
4,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实现了农田管理和种植的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水平;
5,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良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亩产水平。
6,农村教育体制的建立和人民公社科学种田技术的推广等,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逐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我国粮食产量从1964年开始起,就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上升通道,而且从前期到后期表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对于大集体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吃不饱饭的问题,许多人着眼于集体经营与单干的优劣进行比较,却完全忽略了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增长的原因。
1956年我国人口是6.27亿,而到1979年我国人口是9.75亿,人口增加了3.48亿,人口增长了55.5%。
我国粮食产量从人民公社时期看,整体上是稳步增长的。据统计: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60公斤。1959-1979年人均粮食拥有量年均增长4.4公斤,而且生产队的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的增速更快,1970-1979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6公斤。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在人民公社的20年中,人口快速增长,等于是2个人变成了3个人,也就是说,本来只有两个人吃的饭,现在却要分给3个人吃了;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增加了88公斤,每年平均增加了4.4公斤。
如果我们剔除人口增加因素,假如人口不发生增长,那么,生产队发展到1979年,二个人就可以拥有三个人吃的口粮。即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达到510公斤(340公斤*3/2=510公斤)。哪里还有什么吃不饱饭的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按照1983人均拥有360公斤粮食作为吃饱饭的依据的话,按照生产队粮食生产增长的平均速度来计算,1983的人均粮食应该是357.6公斤(340 4*4.4);而如果按照生产队粮食增长的加速度来计算的话,1983年人均粮食应该达到362.24(340 4*5.56)。其水平超过了推行责任制的1983年人均拥有粮食360公斤/年的水平。
为什么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会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并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这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农田基础工程的开始,化肥农药的扩大使用,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科学化转变,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这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越到后来,各方面的条件改善的效果越显著。到1983年前后时,既是粮食产量增长加速时期,又是人口增长减缓期,而在这个档期恰好进行了分户单干的改革,因而在直观上看似乎是因为分户单干才吃饱了饭似的。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呢?
正确的回答是,是因为建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由原始生产状态到现代生产状态的多努力,特别是二十多年的集体经济使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上向现代化进行了阶段性的推进,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因而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分户单干在改革后的二、三年中确实可以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却并不是完全靠农业生产积极性就能够实现的。在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例如灌排系统的形成)改善之前,要想大幅提高亩产水平是不可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有农民的积极性之外,还需要有农民的生产与管理的科学性,而分户单干条件下的农民是远不如集体体制条件下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性水平的。
农村改革、改制之后的四十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明显地看到,集体和单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不同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都是集体经济,而单干的村镇农民的个体生产在经济上已经难以维持,这客观上迫使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如果是在以前,大家谈起农业,可能会找到非常之多的关键词:蓝海、希望、规模巨大、商机无限、遍地黄金、最后一块处女地等等。如果是现在大家再谈起农业,关键词瞬间转变了方向:滞销、人工高、不知种什么、转行等等。好像高涨的气氛历历在目,然而世界已经轮回了,不经意之间,曾经的希望变成了失望”(《请别再吹了,中国农业只剩下鸡毛了!》影响农业农业行业观察 2024年11月19日 20:02 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