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一线看发展|一湖清 沿岸兴!昆明市晋宁区在滇池流域实施“三水共治”节流减污措施

发布时间:2025-04-22 10:07:38

  滇池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产地、云南主要的蔬菜产区,蓬勃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助推晋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处理好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发展与滇池保护治理协调推进等问题成为摆在晋宁区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晋宁区先后建成73座中小型水库、169座小坝塘、3个中型灌区、41个小型灌区等,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水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一直以来,晋宁区扛牢滇池保护治理责任,在省水利厅的帮助支持下,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通过“三水共治”的节流减污措施,提高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日,记者走进晋宁区,看治理、探发展、听民声,探寻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促进滇池流域节水减排的秘诀。

  “原来从滇池大沟取水每年每亩要800多方,现在通过新建成的现代化灌区建设,只要300多方。”昆明市晋宁区回龙村村民郑金说。

  回龙村村民农业生产用水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得益于晋宁区于2024年3月启动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05亿元,建设面积7.37万亩,涉及2个乡镇36个村委会8.48万人,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8500亩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试运行。

  用水量减少,农业效益却显著提高,项目区农户成为受益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节水增效成为农民观念转变的关键。

  “我们给群众算清楚经济账,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自发组建材料采购小组和安装队主动投工投劳,开展每户大棚至取水口管道连接工作,由原来的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回龙村党总支书记何丽琼说。

  晋宁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创新采用“EPC O”合作模式组成实施联合体,解决项目实施缺资金、缺技术、缺效率的问题,实现设计、施工与运营同步推进。通过农田尾水、农村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厂中水“三水共治”节流减污措施,减少滇池取水量,降低滇池污染负荷。

  晋宁区滇池流域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现代灌区建设项目负责人李健介绍,通过农田现有的沟渠引、闸、拦,把农田尾水收集到收集塘。每2小时监测一次数据,数据达到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就用回用泵进行回灌抽用,减少了对滇池取水的总量。

  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晋宁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8提高到0.9以上,预计节约水量约2380万立方米/年,“三水”回用约1420万立方米/年,共计减少滇池取水量约3800万立方米/年。在经济效益方面,减少的滇池取水量折合经济价值约7600万元/年,入滇污染负荷削减折合经济价值约1063万元/年,年增产效益约4400万元。

  2024年,昆明市晋宁区花卉园艺种植面积稳定在6.19万亩,年产鲜切花57.4亿枝。该区花卉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均居全省第一,稳坐全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大县交椅。守护滇池生态健康与流域内产业发展不再成为矛盾体,节水、生态、富民协同发展成为现实。同时,区域内水质优良,也为旅居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丰富了旅居体验。

  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副处长白栩嘉表示,以科学处理好“人、城、湖、产”关系为目标,在重点高原湖泊流域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湖体取水,以节水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滇池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协同推进。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淑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