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世界在汉字中相遇——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主题论坛侧记
中外嘉宾与安阳市中小学的孩子们共同书写甲骨文,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报记者 王铮 摄
4月20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开幕。 本报记者 王铮 摄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纽带。4月20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开幕。
本届大会内容丰富,包括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中日韩共用汉字、汉字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字道——文字的美学叙事、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5个主题论坛,以及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理论研讨会等活动。
数百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场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对话。
汉字推动文明互鉴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东亚“汉字文化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汉字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据了解,本届大会首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授权使用教科文组织标识。走过十年历程的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已经成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在中日韩共用汉字主题论坛上,来自中日韩及东盟的汉字专家、学者与书法家共商汉字国际传播新途径。
“中国的文字不仅代表文化,也代表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交流方式,传播着价值观、文化及想法,指导人类发展并且使本区域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所以汉字促进了东亚以及东南亚文化文明的发展。”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呼吁,要以汉字为纽带推动文明互鉴,为区域文化合作注入新活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表示,通过技术创新、文化融合与教育模式迭代,汉字的全球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深化,成为跨文化理解的重要纽带。
殷墟甲骨文占据“C位”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汉字演变史和中华文明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在大会主题论坛上,甲骨文成为多位嘉宾关注的对象。
“汉仪近年来对甲骨文投入较多研发力量,开发了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我们觉得甲骨文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忆原说,他们正在开发以甲骨文为代表的VR大空间产品,让汉字以产品化的形态融入人们生活。
河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李雪山以“中国早期文明起源说刍议”为题发表看法,阐述了甲骨文对解读文明内涵及标准的重要作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对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提出构想:要明确文化定位,让殷墟甲骨文“立起来”;要打造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核心吸引物,让殷墟甲骨文“亮起来”;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殷墟甲骨文“热起来”;要全方位植入甲骨文元素,让殷墟甲骨文“用起来”;要推动甲骨文与殷商文化宣传,让殷墟甲骨文“潮起来”。
“借助人工智能、裸眼3D等新技术,安阳实现了甲骨文的数字化‘重生’,让甲骨文‘活’在当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表示,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基因,安阳将继续探索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书写汉字发展新篇章
汉字如何更好发展?
“未来应深入挖掘汉字中所蕴含的文明因素以及文明对汉字产生的影响,从而构建起对象明确、边界清晰、目的实用,兼具理论、方法与体系的学科新范畴或新领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认为,要加强“汉字文明学”学科建设,系统阐释该学科基础理论,完整构架内容体系,深刻总结汉字文明的阐释方法,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风华在谈及甲骨文研究与新技术应用时表示,“未来,大数据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应用必然会更加专业,但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一是要实现大数据研究与甲骨学的深度结合,二是对大语言模型进行充分训练,三是对数据库进行专业标注”。
“本次大会激发了与会者进一步创新研究的热情,并鼓励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这是确保深厚文化遗产继续造福人类,促进相互尊重,并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与持久和平基础上的未来作出重大贡献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表示。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