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地下“追光者”,守护万家灯火

发布时间:2025-04-22 00:07:31

  “6.3℃,3号接头温度在正常范围内!”在曲靖市的“地下迷宫”中,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的工作人员正手持红外测温仪开展巡检,细致检查着电缆的安全状况,守护着电力“大动脉”。

  一大早,戴上手套,拿起工具,曲靖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智能运维二班工作人员张松、黄博开始了对110千伏虹榕圩线、平榕圩线电缆隧道进行例行巡检工作。

  当110千伏虹榕圩线电缆隧道铁门开启的瞬间,混杂着金属锈蚀与绝缘材料老化的气味扑面而来——那是电缆在潮湿环境中放电时产生的臭氧味道,也是潜在有毒气体的预警。

  “氧气浓度16.2%。”张松用气体检测仪扫了一遍洞口,屏幕数据显示低于安全临界值,而一氧化碳数值正随着隧道深处的潮气缓慢攀升,这是地下封闭空间特有的危险信号。

  “咔嗒”,张松、黄博扣紧了氧气面罩的卡扣,便弯腰钻进隧道。潮湿逼仄的空间,一排排手腕粗的电缆在应急灯下向深处延伸。安全帽上的应急灯划破隧道的黑暗,沿着狭窄的通道,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前行,使用红外测温仪、钳形电流表等工具,细致检查电缆负荷电流、接地电流等情况,并排查隧道内的漏水、支架螺丝松动、电缆接地系统异常等问题,确保一切正常后继续前进。

  闷热潮湿的作业环境,看似简单的工作,频繁蹲下、站起、检测和记录,很快,二人头上都渗出了细细的汗珠,顺着脸庞滑落。

  从9时30分进入隧道开始,一直到12时30分,110千伏虹榕圩线才刚刚巡检完毕。

  爬出隧道,坐在电缆沟旁,张松、黄博吃着同事准备好的盒饭,而隧道顶灯的嗡嗡声成了午餐时最美的背景音乐。

  短暂休息之后,13时30分,两人重新扣紧安全帽,工具包甩上肩头,继续进入平榕圩线隧道工作。

  突然,张松的手指感受到一处支架传来的细微震动。多年的经验让他立即警觉起来,掏出工具测量后发现水平位移超过了2毫米。

  “得马上加固!”但此刻支架下方的螺栓角度刁钻,只有跪姿才能让上身前倾、双臂垂直发力,确保扳手卡准螺帽咬合面。张松随即单膝跪进积水中,冰凉的水渍瞬间顺着工装裤腿往上渗,但已顾不上这些,双手紧握扳手开始作业。这样争分夺秒排除隐患的场景,对他们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汗水,一滴一滴顺着年轻脸庞滑落,身上衣衫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待所有工作结束,已是17时45分。

  “能够处理哪怕一点点问题,让电力更有保障,心里都成就感满满。”爬出隧道的二人深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此刻的空气显得十分甘甜,而他们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安全帽戴在脸上勒出了明显的红印。

  “虹榕圩线3号接头温度56.3℃,平榕圩线7号支架位移2.1mm,已修复……”回到班组,张松、黄博立即开始复盘,并仔细核对巡检数据,更新电缆隧道巡检台账。而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巡检日。

  在滇东高原的群山之下,潜行着维系曲靖市1市3区5县电网运转的56公里“地下动脉”,而这样的工作,正是曲靖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智能运维二班日常工作中的缩影。

  这里,没有阳光,却离光明最近;这里,没有信号,他们却信念满格.....行走在阴暗潮湿的隧道之中,穿行于高压线缆之间保安全,他们,就这样穿梭于繁华之下,默默保护着城市电力大动脉,守卫着千家万户的光明和温暖。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褚金超 赵浩益 阮松萍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