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中国化肥工业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21 23:16:09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凡是种过地的,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肥料很重要,它是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之一。

  化肥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使用传统农家肥,比如动物粪便、人类粪便、草木灰、菜籽饼渣等等。

  在农民眼里,动物粪便都是宝贝疙瘩,在路上捡到一坨牛粪、猪粪,跟捡到金元宝似的。

  农民在村里捡到钱,大部分人会拾金不昧。但在村里捡到一坨猪粪,绝对不会还,谁捡到就是谁的,这是许多农村不成文的规矩。哪怕你说这坨猪粪,是你家老母猪刚拉的,谁谁谁可以作证,也没有用。

  直到后来化肥普及使用,才改变农村这种“见粪就捡”的局面。

  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下,中国化肥工业逆袭的历史,讲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文章有点长,请您保持耐心阅读。

  01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化肥年产量只有6000吨,全部都是氮肥,那个时候,连磷肥都生产不了。

  解放前中国只有三家化肥厂(合成氨厂),一个是大连化学工厂、一个是南京永利铔厂,另一个是天利氮气制品厂。

  大连化学工厂前身是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化”),始建于1933年,是日本殖民东北的历史遗物。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把海运便利的大连建成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在大连老甘井子一带,先后建立了“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化”)、“满洲曹达株式会社”(简称“满曹”)、“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简称“满油”)等工厂。

  1945年9月,苏联红军接管了大连,把日本留下的各类物质都洗劫差不多,拆走了当地工厂所有重要设备,并全部打包运回苏联,留给中国的几乎是一座空工厂。

  1947年6月,解放军接管大连及当地工厂,将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改名为“大连化学工厂”,将满洲曹达株式会社改名为“大连碱厂”。1957年,国家把大连化学工厂和大连碱厂合并,定名为“大连化工厂”。

  南京永利铔厂,始建于1934年,由中国化学工业的创始人、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和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所创建。

  1937年2月,永利铔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铔(硫酸铵),建成了中国第一套合成氨装置、硫酸装置、硝酸装置、硫酸铔装置等,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

  天利氮气制品厂,始建于1935年,由中国近代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吴蕴初所创建。

  1932年,吴蕴初从美国杜邦公司,购置了一套合成氨设备,在上海建立了天利氮气厂,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化工厂。

  上述就是中国解放前的化肥厂情况。

  满打满算,全国只有三家化肥工厂,可见当时我国化学工业的底子非常薄。不单是化学工业底子差,其他如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等情况,差不多也是这个鸟样,所以毛主席才会说新中国是“一穷二白”。

  有些人,对“一穷二白”产生误解,说国民党政府倒台之后,在大陆也留下不少工业遗产,怎么能说一无所有呢?

  毛主席说的“一穷二白”,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穷”是指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是指中国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一穷二白的真正意思,是指当时中国的工业底子差和文化科技水平落后。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中国成功化解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威胁。

  在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斯大林,彻底改变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毛主席个人的偏见,从此把新中国列为苏联大力笼络的政治对象,或者说拉拢中国对苏联国家利益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考虑,钢铁同志才决定全面援助中国搞经济建设,于是有了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我国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就包括7个化学工业项目,重点工程有三个氮肥厂,分别是吉林氮肥厂、兰州氮肥厂和太原氮肥厂。

  吉林氮肥厂,1954年动工,1957年建成,年产合成氨5万吨、硝酸铵9万吨。

  兰州氮肥厂,1956年开建,1959竣工投产,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太原氮肥厂,1957破土动工,1960 年竣工投产,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一五”期间,我国农用化肥年产量得到显著提升。1953年我国氮肥年产量为5万吨。1954年氮肥年产量6.7万吨。1955年氮肥年产量7.8万吨,磷肥1000吨。1956年氮肥年产量9.7万吨,磷肥1.4万吨。

  1957年氮肥年产量突破10万吨,为12.9万吨,磷肥2.2万吨。到了1958年,我国氮肥年产量增至15.1万吨,磷肥4.2万吨。

  万事开头难,我国化肥工业基础太差了,但发展迅疾,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02

  从1958年起,我国技术人员,消化了苏联的合成氨和氮肥生产技术,自主建立了吴泾化工厂、衢州化工厂、广州化工厂。

  以吴泾化工厂为例,这是我国第一座完全自主设计、制造设备和安装调试的中大型氮肥厂。1958年1月动工开建,1963年9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年产2.5万吨合成氨和10万吨硫酸铵。

  到了70年代,吴泾化工厂通过技术改造,建构了年产8万吨甲醇技术设备、年产30万吨合成氨技术设备、年产24万吨尿素技术设备和年产10万吨醋酸技术设备,成为技术全面、产能强劲的大型综合化工厂。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中国化肥工业,从过去依靠苏联技术援助为主,全面转向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生产。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氮肥生产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小、中、大型氮肥厂并举的发展方针,即同时建设小氮肥厂、中型氮肥厂和大化肥厂。该举措,让中国化肥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小型氮肥厂,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发展非常快,几乎遍及全国每个县城,惠及到80%以上的农村。

  这里,要提一个关键性历史人物,我国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先生。

  前面讲过,侯德榜曾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邀请,在南京永利铔厂担任技术总工程师,独立掌握了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侯德榜在化工技术领域上有三大杰出贡献:

  第一,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工艺秘密,打破外国技术垄断。

  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第三,设计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巨大贡献。

  纯碱,化学名称为碳酸钠,俗称苏打。

  这玩意,非常重要,它是化工行业常见原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玻璃、肥皂、纸浆、洗涤剂和炼制石油等工业用品。

  这个技术,在当时属于高新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后来,侯德榜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破解了索尔维制碱工艺,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

  解放后,周总理亲自联络侯德榜。

  邀请他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共商国事,消除了他内心的各种顾虑。

  不久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侯德榜,并同他进行愉快的会谈,当面褒奖他在化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激励他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多做贡献。

  1955年,侯德榜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7年,为了改善国内化肥严重不足的现状,侯德榜向国家建言献策,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

  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进行技术攻关,发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的生产工艺。

  侯德榜创造性地把碳酸氢铵的生产与合成氨原料气净化(脱除二氧化碳)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简化了整个生产流程,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成本。

  为后来我国发展小型化肥厂(小化肥),大量生产碳酸氢铵,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巨大历史贡献。

  1959年,侯德榜被毛主席破格提拔,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长。

  风云际会,英雄出我辈。

  侯德榜的后半生,在我国化肥工业的战线上,为国家燃尽自己所有的才情,呕心沥血,肝脑涂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61年至1969年,中国自主建设的各类小型氮肥厂有:

  上海青浦化肥厂、南汇化工厂、嘉定化肥厂、安庆化肥厂、东乡化肥厂、番禺氮肥厂、永春化肥厂、南平合成氨厂、嘉兴化肥厂、金州无机化工厂、土左旗化肥厂、江阴县化肥厂、昆山县化肥厂、绍兴化肥厂、滕县化肥厂、潍坊化肥厂、玉林化肥厂、银川氮肥厂、淮河化工厂、桐乡化肥厂、向塘化肥厂、宝庆化工厂、揭阳氮肥厂、东莞氮肥厂、临潼化肥厂、平定化肥厂、瓦房店化肥厂、余姚化肥厂、聊城化肥厂、湘乡化工厂、岳阳化肥厂、金昌化工总厂、昌吉化肥厂、衡水化肥厂、青州化肥厂、滨州化肥厂、泰安化肥厂、霸县化肥厂、歙县化肥厂、宜春化肥厂、南阳化肥厂、郾城化肥厂、隆安氮肥厂、重庆氮肥厂、昆明氮肥厂、大理氮肥厂、张掖化肥厂等等。

  截止1979年,我国自主建成小型氮肥厂1533个。

  小型氮肥厂,年产规模为800吨~2000吨,经过技术改造后,产能可攀升到3000吨~5000吨。

  由于,数量上有优势,全国氮肥总产量,一下也得到大幅提升。

  小型氮肥厂的好处,就是工艺流程简化,生产成本低,缓解农村化肥严重短缺的窘况。但碳酸氢铵的肥效比较低,即有效养分只有17.7%,有些产品还达不到。

  后来,有了高浓度的尿素之后,农民很少用碳酸氢铵,最多用它来打底,改善土壤肥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1960年,我国氮肥年产量19.6万吨,磷肥19.3万吨。1961年,我国氮肥年产量17.3万吨,磷肥12.2万吨。

  1962年,我国氮肥年产量33.8万吨,磷肥12.6万吨。1963年,我国氮肥年产量45.8万吨,磷肥18.9万吨。

  1964年,我国农用化肥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其中氮肥67.5万吨,磷肥33.3万吨。1965年,我国氮肥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

  1966年,全国农用化肥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其中氮肥146.1万吨,磷肥94.6万吨。

  1967年至1969年,因为继续革命的缘故,很多化肥厂的年产量,出现大幅回调,直到1970年才恢复正常,农用化肥年产量回升至243.5万吨,氮肥年产量突破150万吨。

  经历革命洗涤之后,中国化肥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从此迈入史诗级的大发展。

  03

  1970年,中国迎来新的转折点。

  经过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苦心经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逐渐重返世界政治舞台中心。

  美国政府看到中国不可阻挡的力量,尤其是中苏在边界发生珍宝岛军事冲突以后,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开始尝试建立友好沟通。

  但碍于过去长期的激烈斗争,美国政治家缺乏足够的底气迈出第一步。

  后来,毛主席向美国政府释放了若干政治信号,才被政治嗅觉敏锐的基辛格捕捉到了。

  在周总理、基辛格的努力下,促使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这件事,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立走向缓和。

  美国减轻了国际政治压力,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欧洲事务,而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随之开阔明朗起来。

  1971年冬,毛主席同周总理商议,是否可以利用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向外国进口部分化工技术及配套设备,来改善人民吃饭穿衣问题。

  周总理说,完全可以,立马安排同志办理!

  在周总理的安排部署下,1972年1月至1973年,国计委先后向国务院提交四个报告,分别是《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关于请示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和《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这四份报告,很快就得到毛主席批复,同意执行。

  具体引进工作,由国务院和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落实。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工业设备及配套技术,也是毛主席晚年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之一。

  由于此次引进的设备总价值高达43亿美元,故通称为“四三方案”。关于“四三方案”介绍,可以阅读寒牛出栏公众号之前的文章:什么是43方案?

  其中,化纤设备4套、石化设备3套、大化肥设备13套、烷基苯设备1套、大型电站设备3套、钢铁设备2套。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我们重点来讲一下十三套大化肥设备。

  这十三套大化肥装置,分别建成沧州化肥厂(河北沧州)、辽河化肥厂(辽宁盘山)、大庆化肥厂(黑龙江大庆)、齐鲁第二化肥厂(山东淄博)、栖霞山化肥厂(江苏南京)、安庆化肥厂(安徽安庆)。

  湖北化肥厂(湖北枝江)、洞庭湖化肥厂(湖南岳阳)、四川化工厂(四川成都)、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四川泸州)、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贵州赤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云南水富)、广州化肥厂(广东广州)。

  从进口国家来看,当时从美国和荷兰进口八套,从日本进口二套。这十套化肥装置,每套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另外,从法国进口三套化肥装置,每套设备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建成之后,它们都是牛掰格拉斯的存在,让中国化肥年产量直线飙升。

  从开建和投产时间看,主要集中在1974年至1979年,建设时间分别为三至五年,到了1979年国庆节,即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共计有十二套大化肥装置实现量产。

  其中,齐鲁第二化肥厂建设周期最短,1974年4月开工建设,1976年7月就竣工投产;广州化肥厂建设周期最长,1974年12月开建,1982年10月建成投产。

  齐鲁第二化肥厂。

  1973年,从日本引进的化肥装置,选址建厂于山东省淄博市。1974年4月开工建设,1976年7月就竣工投产,累计投资26303万元,是当时建设时间最短的大型化肥厂。

  齐鲁第二化肥厂,依托胜利油田的石油、天然气原料优势,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这是毛主席生前建成的大化肥厂,对他老人家来讲,也算是另一种告慰吧。

  企业改制后,国家将1966年建立的胜利炼油厂、1970年建立的齐鲁第一化肥厂和1974年建立的齐鲁第二化肥厂,打包合并为齐鲁石化有限公司,后又改名为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分公司。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现成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的大型集团公司。

  截止1982年10月,广州化工厂建厂投产,意味着从外国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全部实现量产,加上各地方兴建的中小型化肥厂,全国化肥年产量开始井喷。

  据统计,1979年我国农用化肥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

  1982年农用化肥总产量为1278.1万吨,其中氮肥1021.9万吨,磷肥253.7万吨。

  到了1984年,全国农用化肥年产量1460.2万吨,氮肥1221万吨,磷肥236万吨。该氮肥年产量,直接让中国跃升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第二氮肥生产国。

  数据表明,从1970年至1984年,我国化肥年产量连续15年保持增长,为人民公社及后来包田上户搞单干,提供了肥料供应保障,从而大幅提高了单亩产量和全国粮食总产量,是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惜峥嵘岁月,不忘春温秋萧。

  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成就时,绝对不能抹杀前30年的工业成就,更不能昧着良心地否定一切。

  篡改历史,掩盖历史,睁眼说瞎话,刻意欺骗人民群众,都是错误而卑劣的做法,最终都被觉醒的人民所揭穿。

  04

  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化肥工业更上一层楼。

  但同时也暴露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严重依赖技术进口、技术消化能力不足、自主创新程度不够。

  在化肥生产实践中,国家发现大化肥装置整体效益更高,80年代又陆续从外国引进了6套“大化肥”装置,90年代又成功引进成套设备13套,加上70年代引进的13套设备,共计引进了32套化肥设备。

  这种重复引进外国大化肥成套设备,在整个国际社会,都是非常罕见的经贸现象。

  不仅透支了国家外汇,还伤及了我国化肥工业自主创新,也严重背离了毛主席“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0年代初期,毛主席曾对引进外国设备工作做出六条重要指示: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二是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三是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四是新旧结合,节约外汇;五是当前与长远兼顾;六是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

  显而易见,毛主席非常重视独立自主和学习独创相结合,强调要消化外国先进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这个是引进外国设备及技术的重点,而不是为了简单地提高产能而大量引进外国设备。

  从短期看,引进外国大化肥设备,有利于缓解国内化肥产能不足。从长期来看,过分依赖进口外国设备,没有自行消化掌握外国先进技术,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八九十年代,在化肥工业设备国产化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自主创新程度不够。

  此时,有一位洞察力敏锐且敢于说真话的同志,及时向中央提出这个敏感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位同志叫陈冠荣。

  陈冠荣同志,1965年担任化工部第一设计院院长,1977年调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

  他先后参与吉林化肥厂、太原化肥厂、兰州化肥厂、四川化肥厂、南京磷肥厂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长期从事化工设计的技术领导工作,是内业具有独立思想与崇高人格的权威专家。

  陈冠荣同志向中央建言,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坚持搞自主技术开发,通过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我国化学工业技术,才能摆脱长期依赖国外、持续引进的被动局面。

  只引进、不消化、不重视创新,永远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跑,更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陈冠荣同志,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擅长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国产化三步曲”的设想。

  第一步,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软件包,国内设计,尽可能采用国产设备。

  第二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使全部设备由国内制造,局部改进工艺和流程。

  第三步,注重多方面创新,即研究、设计、制造一体化,开发应用自己的新技术。

  在寒牛出栏看来。

  陈冠荣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优秀的人民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他把毛主席“学习与独创相结合”思想,彻底融入到化工项目设计之中,并且在技术设计上还有自己的独特创新。

  鲁南化肥厂就是化工技术设备国产化思想的成功案例。

  1984年,鲁南化肥厂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开发设计相结合方针,对老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比成套引进节省建设投资40%以上。

  1993年6月,全新的水煤浆气化和净化流程工艺,首次在鲁南化肥厂合成氨技术改造项目全流程应用并投产,改造后年产合成氨8万吨、年产尿素13万吨。

  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具有能耗低、污染轻、自动化水平高、煤种适应性强等优点,同比过去降本增效显著。

  该技术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并先后获得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冠荣老先生,为我国大化肥设备国产化做出巨大贡献,他为我国化肥工业发展鞠躬尽瘁,值得人民尊敬。

  1991年,中国氮肥年产量超过前苏联,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0年,中国的氮肥产量2398万吨,占全球氮肥产量的59.0%,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主要氮肥产品有: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

  2000年之后,我国自主研发了大型合成氨生产技术,并实现大型合成氨和尿素生产装置的彻底国产化。

  此后,我国在氮肥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上,均达到全球领先地位。

  但中国磷肥、钾肥、复合肥产能,同发达国家尚存距离,仍在追赶的道路上扬鞭自奋。

  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化肥产量攀升到6619.8万吨‌,其中氮肥4521.1万吨、磷肥1701.4万吨、钾肥396.8万吨,化肥产业实现产值5773亿元,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5573万吨,其中氮肥3678万吨、磷肥1199万吨、钾肥69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稳居全球第一。

  肥料是农业作物的粮食。

  我国化肥产量的持续增长,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现在能吃饱饭,远离饥饿的威胁,除了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国家长期致力于水利建设、良种培育(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化肥工业建设、农机农技推广工作,是长期投资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根子上讲,是毛泽东思想让中国人民远离饥饿、寒冷与战争的威胁。

  回望我国化肥工业发展,从落后到反超,经过中国几代人的持续奋斗,终于成功逆袭,登顶世界第一。

  其中的立志、其中的艰辛,其中的奋进,其中的坚韧,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干成的,中国人一定干得成,并且还要比外国人干得好。中国人有志气,下定决心干的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没有干不成的。

  另外,超级大工程,需要几代人接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世界。

  我们要铭记史实,中国化学工业起步于毛主席时代,是他老人家为中国奠定了逆袭的基础,让朴素迷离的可能,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