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商榷:“韧性”论本质是消极论

发布时间:2025-04-21 22:18:00

  我注意到,很多经济学家、主流媒体,都在使用“韧性”这个概念,要么强调美国经济的“韧性”,要么强调中国经济、人民币的“韧性”。我觉得,这是个信号,背后透露了中国经济界的基本逻辑。

  比如:

  2025年2月10日,财经头条,“听黄益平讲中国经济韧性之源”。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2025年1月26日,新华社:读懂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2025年3月3日,腾讯网报道,“经济学家看好中国经济韧性”“据路透社报道,多名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中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调整供应链以及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经济韧性增强。”

  新华社,“权威解读|专家:相信国家经济韧性”。

  2025年2月17日,21财经: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首席记者施诗、记者李依农,“专访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DeepSeek是一个惊喜的突破,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

  2025年3月11日,新华社,新华社记者车云龙、黄燕,中国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访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斯纳。

  2025年3月25日,新华社:“创新为中国经济注入韧性”——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与会嘉宾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2025年3月31日,中国日报网,“政治经济学家、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乔斯坦·豪格(Jostein Hauge)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作为稳健的经济体,凭借高度多元化的出口结构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展现出强劲的经济韧性。”

  2025年4月1日,现代快报网:外贸数据“火热”,中国经济韧性“硬核”。

  2025年4月3日,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美方关税将自损根基。

  2025年4月7日,郑永年“大湾区评论”公众号《中国和美国拼的是“经济韧性”》:中美竞争的关键依然在技术和贸易领域;“一旦意识到中美拼的是经济的韧性,那么构建这样一个现代产业体系必然会成为国家发展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2025年4月7日,观察者网刘程辉:美媒发愁:中国经济已有足够韧性应对关税冲击,美国人会承受更大痛苦。

  2025年4月8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严晓菲,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话应对之策:产业升级强化外需韧性 扩内需激发经济内生活力。

  2025年4月9日,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中国积极应对关税冲击凸显韧性,政策组合拳筑牢防线。

  2025年4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中国资产相较全球股市更具韧性”;“中国经济韧性至少有五大方面,有条件应对美国‘对等关税’”。

  2025年4月10日,央视网消息:4月9日下午,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广大外贸企业勇于开拓创新,各项便利化政策措施持续落地显效,中国外贸韧性不减,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

  2025年4月11日,上海证券扫,记者汪友若:“维持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外资机构看好A股韧性 建议投资组合增加相关配置”。

  2025年4月13日,半月谈网:中国经济韧性观察——“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

  2025年4月14日,中国经营报:关税之战凸显中国经济韧性。

  2025年04月14日 ,央视网: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更具韧性区域经济新格局。

  2024年7月19日,经济日报,中经评论:从5%读懂中国经济韧性。

  2024年11月16,扬子晚报: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经济学家宋清辉新书《中国韧性》出版。

  2023年6月9日,央行官网:易纲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政策空间充足,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有信心和耐心。

  2023年9月23日,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暨开幕式,宁吉喆: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

  2023年11月21日,第六届湘江金融论坛。吴晓求:中国经济有很好的韧性。

  2022年8月8日,《财经》客户端,著名经济学家姚洋,“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

  2022年11月11日,腾讯新闻,程实: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可期。

  2020年5月19日,新浪财经,记者戴安琪:“瑞再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中国经济韧性明显增强”。

  2020年3月30日,新浪财经,作者卫容之:“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中国经济韧性强大,不要把子弹全部打光”。

  2020年5月21日,文汇网,在信息时代,相信随着新基建提升,中国经济韧性、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8年7月5日,第一财经,责任编辑任绍敏:郭树清和宁吉喆均表示,中国经济富有韧性,发展潜力大。

  2017年11月19日,社科院刘煜辉:新旧动能的转化重塑中国经济的韧性。似乎,这是最早对中国经济使用“韧性”概念的。

  以上来自网络搜索。

  必须对“韧性”论加以分析,认清其本质。

  “韧性”这个概念,似乎是对中国当前整体经济的一种表扬,感情上让中国人容易接受。但,我们还是要理智一些,不要被这种感情上很温暖的词汇欺骗了。有同志认为,“韧性强”似乎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能力反击美国霸权,实际上,“韧性论”的提出者,很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我感觉,“韧性”这个概念包含着十分消极的因素,与当前的斗争形势,是格格不入的。

  第一,“韧性”,究竟是什么意思?论者很少指出。我感觉这其实是个唯心主义的概念,没有多少指导意见。比如,蒋介石在经济上是十分反动的,完全充当了美国霸权的买办帮凶,解放战争时期,蒋管区的经济可谓是一塌糊涂,乏善可陈。但是,蒋管区的经济,还是非常有“韧性”的。如果人民解放军不过长江,蒋介石在中国南方还是可以支撑的。解放军没有跨海解放台湾,则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仍然支撑了下来。日本,其经济在二战中就崩溃了,被美国占领之后,日本经济同样极其困难,但是,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日本经济居然恢复了,南朝鲜经济,类同与同期的日本。当前的乌克兰,恐怕经济上早就破产了,今后何年何月恢复到前苏联时期的经济水平,也很难说。蒋介石、日本、南朝鲜、乌克兰经济的“韧性”不强吗?强得很。那又如何?

  第二,“韧性”这个概念,其实是摆出了一幅“被动挨打”的架式。即,“韧性”论者认为,我们在美国霸权发动的贸易战、科技战、关税战、金融战、新冷战中,只采取或者主要采取“被动应付”的方式,不要发起主动进攻。因为,“韧性”论者认为,我们的“韧性”强,我们承受打击的能力强。而美国霸权方面,“韧性”似乎不够强,即使主动打击我们,也打不了几下,就没有劲了,所以,我们不必那么坚决地反抗。

  第三,回避了美国霸权对中国经济的寄生关系。美国霸权为什么能够建立和延续?或者,美国霸权近年连续再现工业萎缩、科技衰退、军事力量衰弱、文化霸权消散等迹象,但是,为什么美国霸权还能苟延残喘?原因无他,是因为美国霸权对中国经济寄生的缘故。特别是,中国开放金融,美国的贝莱德、先锋领航、高盛、摩根、瑞银、黑石等骗子公司,攫取了人民币发行和流通控制权,可以无限使用人民币,并凭借这个关键权利,几乎是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就可以无限采购中国商品、服务、劳动,并全面向中国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贸易、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领域渗透,让中国经济赋予并支撑美元国际信用和霸权,人民币某种意义上成了美元的代用券,形成了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的寄生关系,用美国的人的话说,就是“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所谓“韧性”论,完全回避了这个寄生关系及对美元霸权的关键支撑作用,自然也回避了切断美元对中国经济的寄生关系,以打破美元霸权的斗争方向。

  第四,回避了所有制问题,混淆了是非。不能说中国经济没有问题,相反,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整体上看,相对于美国经济、相对于全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情况,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无疑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经济是引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中国经济为什么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又表现如此强劲?是因为中国的开放金融、引进外资、内外资(金融资本)一视同仁吗?不是,中国经济之所以表现强劲,是因为中国还有百余家大型国有企业,还有无数大中型民族企业,还有中国人民辛苦的劳动,整体上是因为中国经济还有强大的社会主义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协作,还没有完全“私有化、市场化”,没有被美国金融资本和买办资本殖民控制。不妨观察一下,中国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但是,这些科技、工业、基建,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发明创造,这些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均有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底子。相反,那些外资和买办企业在中国有什么发明创造?基本上没有。要说有,也是许皮带的恒大暴雷、几乎全部P2P暴雷、中植系金融财阀暴雷、村镇银行暴雷,还有就是巨型网络商业平台对中国百姓的各种收割、股市收割等,及其制造的各种灾难。

  强调中国经济的“韧性”论者,从不强调中国公有制和民族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掩盖了买办经济、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他们把国有经济、民族经济、外资经济和买办经济,混淆在一起,混淆是非,争功而诿过。

  第五,回避了打破美元霸权的伟大斗争使命。经济,不光是单纯的所谓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打破美元霸权统治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打破美元的殖民体系。中国,是美元霸权殖民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美元霸权必然要严重收缩,甚至是瓦解,不得不退回美国本土。

  “韧性”论者既然放弃了主动打破美元霸权对中国的寄生关系,也自然掩盖了中国经济是美元国际信用的赋予者,自然掩盖了切断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的寄生关系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的真相,从而扭转了斗争的大方向。

  我建议,我们不要使用“韧性”这种概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