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名家携手育新芽,新声新韵共传承
洋溢着纯真童趣的粤剧表演、婉转悠扬的广东音乐、韵味醇厚的戏曲唱段……4月20日下午,“粤乐长闻”活动在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众多粤剧爱好者与市民群众齐聚一堂,共同领略“粤乐”的独特韵味与无穷魅力。
好戏不断,奏响岭南音乐新韵
活动在《旗开得胜》和《猴王出世》两个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儿童表演节目中拉开序幕。一群身着精致戏服、头戴华丽头饰的幼儿园小朋友宛如灵动的小仙子,迈着小碎步闪亮登场,圆润的小脸蛋上满是专注,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小朋友们清脆稚嫩的童声和卖力的表演,引得台下观众们纷纷鼓掌叫好。
儿童表演节目《旗开得胜》。
演出现场,国家一级演奏员、胡琴演奏家黄江琴用二胡和高胡为观众演奏了多首广东音乐经典曲目。黄江琴熟练地拉动琴弓,悠扬旋律如潺潺溪流般倾泻而出。演奏曲目中,有仿佛将南国初夏雨景搬至眼前的《雨打芭蕉》,有如泣如诉的《江河水》,还有让人仿佛漫步西湖之畔,沉醉于湖光山色的《平湖秋月》。随后,四位来自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研究生登台,师生联袂献演了广东音乐名曲《春郊试马》。浸润着浓郁南粤风情的经典旋律奏响,二胡、钢琴、黑管等多种乐器的声音完美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春日里骏马奔腾、万物生机勃勃的绝美画卷。
黄江琴在演奏。
为了纪念红线女诞辰100周年,红线女艺术中心二级演员葛锐娟特别献唱了两首曲目。《西施喜》曲风明朗欢乐,表现了人物纯真活泼、俏皮可爱而又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另一首《粤曲响遏尘寰》则来自红线女写的诗作,歌词意境深远,葛锐娟与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基地的王俊健共同演唱,将广州的繁华美景和红线女对粤剧艺术的深厚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葛锐娟与王俊健共同演唱《粤曲响遏尘寰》。
随着粤剧形式和题材的创新,收获了不少青少年粉丝,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粤剧新苗。舞台上,广州市南海中学的学生们演绎了一段根据粤剧经典《红鸾喜》改编的《仙子咏荔湾》。学生们以曼妙身姿与婉转唱腔,生动呈现了仙子悠然畅游荔湾的故事。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小演员们同样献上了令人赞叹的演出。洪琛、卢姿涵、张炜琪等12位小演员带来《蟾宫证仙缘》剧目,细腻的唱腔、灵动传神的表演,生动演绎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段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谭景博、苏予正等7位小演员通过《易水送荆轲》剧目,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荆轲刺秦的忠肝义胆和壮志豪情。张国桐、冯昌民表演的粤剧折子戏《宝莲灯之华山救母》生动诠释了爱和勇敢。值得一提的是,《蟾宫证仙缘》《易水送荆轲》以及《宝莲灯之华山救母》都是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重新编排的剧目,不少参演的小演员更是首次面向社会登台亮相,新声新韵令人惊喜。
粤剧折子戏《宝莲灯之华山救母》。
搭建桥梁,焕发非遗艺术新活力
“粤乐长闻”是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2023年创办的慈善活动品牌,旨在持续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富有岭南特色的演出节目。作为活动的常驻嘉宾和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黄江琴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在演奏和教学方面的体会。
黄江琴指出,广东音乐和粤剧是广东的一张靓丽名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粤乐长闻”活动通过将其搬进剧场、社区、文化广场等,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深入了解广东音乐,感受“粤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为其传承注入新活力。她呼吁政府、院团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非遗艺术的传承发展,让广东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黄江琴与学生们同台演出。
“粤乐长闻”活动中,黄江琴多次演奏了《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等经典曲目。她表示,这些曲目不仅描绘了岭南的美丽景色,还体现了广东音乐的轻、柔、美、细、浓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她和团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如加入钢琴伴奏等新的元素,让传统曲目焕发新的生机。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不仅让传统曲目更具现代感,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谈及如何培养新一代广东音乐人才,黄江琴表示,教学不仅要注重技法的传授,还要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模仿等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广东音乐的演奏技巧,再结合演出实践,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同时,她也鼓励学生融入现代审美,探索个人风格,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明宇
通讯员 李瀚洋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