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海南唯一,昌江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04-21 17:11:20

原标题:海南唯一,昌江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作为海南唯一入选项目脱颖而出。这不仅是对黎族传统制陶技艺保护与创新的认可,更彰显了非遗工坊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中的示范价值。

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记者 鲁启兰 摄

泥土在指尖揉捏成形,古老的黎族图腾被刻上陶坯,火光跃动中,千年前的技艺在海南昌江保突村的非遗工坊里焕发新生。

刘梅珍正与村民们一同制作黎陶。记者 鲁启兰 摄

据了解,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石碌镇保突村制陶合作社于2022年设立非遗工坊,工坊以“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为核心,打造“海南昌江黎陶拜雅”品牌,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的创新路径。

非遗工坊黎陶展示区。记者 鲁启兰 摄

近年来,工坊年均生产黎陶制品5万件,年销售量突破4万件,通过技艺培训、产品研发和文旅推广,有效带动保突村158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60人,兼职制陶者人均年收入达1万至3万元,成为当地“指尖经济”的生动实践。

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工坊每年开展公益性黎陶技艺培训,累计培训450余人,200人取得结业合格证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作为核心讲师,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传承推广黎陶,通过原料改良、艺术创新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色彩。

刘梅珍正在制作黎陶。记者 鲁启兰 摄

“近年来,通过研学活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有了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还有周边的村民也会在馆内学习培训,非常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黎陶、爱上黎陶。”刘梅珍感慨。曾几何时,这门传承千年的“活化石”技艺,因替代器皿的冲击、产业发展缓慢、传承人寥寥无几等原因濒临消亡。

非遗工坊中的黎陶展示。记者 鲁启兰 摄

现如今,黎陶除了以展销拓宽村民增收致富途径以外,工坊还有效带动了石碌镇保突村的旅游产业发展,通过陶器展览、制陶演示、制陶体验、民族歌舞表演等项目,推动保突村成为海南非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据统计,工坊每年承接省内外约15场次科普研学活动,接待研学游学生约6万人次,收入达30万元。

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郭宏明表示,将以此次工坊入选典型案例为契机,持续传承保护黎陶技艺。“未来也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创新能力,依托工坊产业赋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绽放活力。”

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鲁启兰)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