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毛泽东:“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

发布时间:2025-04-19 11:17:02

  毛泽东喜读二十四史,许多篇章他都不仅多次阅读,还在书中多处作了圈画,留下大量批语。如在读《旧五代史·卷二十六·唐书·武皇本纪》对晋阳之战的记载时,他在书页天头写下这样一段令人品味的批语:“沙陀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

  《武皇本纪》记录的是唐末沙陀部落首领李克用史事,他因功受封晋王,后唐建立后被追谥为武皇。唐末藩镇林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争霸,但一度落于下风,陷入战略包围。公元901年,朱温命梁军大举进攻李克用的根据地河东地区。李克用麾下的沙陀军或败或降,残军被逼退至晋阳孤城之中,受到重重包围,又外无救兵,随时可能全军覆没,可以说已到“最危急之秋”。这时,李克用一面坚守城池,一面遣大将每夜领兵出城反击,不断消耗敌人。适逢大雨连绵,梁军屯兵过多,粮草不足, 军中疫病横行,死伤惨重,无力继续围城,不得不退兵。李克用果断抓住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时机,指挥军队“转守为攻”,收复诸多失地,取得晋阳之战的胜利。

  对书中这一段记述,毛泽东读得很细,不仅逐句作了句读,还划出了人名地名,在“霖雨积句”“屯聚既众刍粮不给”“多痢疟”“师人多死”“汴军皆退”等词句处,用圆圈作了重点标记,并写下了前述批语。可见,毛泽东对于李克用疲敌弱敌,继而后发制人的战术策略是十分欣赏和认同的。毛泽东之所以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与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曾屡屡领导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实际经验息息相关, 也引发了他对战争辩证法的精妙思考:“守”与“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 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不利和被动的局面下,如果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完全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因此,毛泽东最后感慨地总结说:“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