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答读者问:该怎样度过生活的低谷期?

发布时间:2025-04-19 11:16:25

  同志,信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来你很悲观。悲观来源于努力过后的没有成效,你说你下了大劲考研考公失利,实习时面对职场又是一头雾水,你问我该怎么熬过生活低谷期?我把“怎么”改成了“怎样”,把“熬过”改成了“度过”。我觉得“怎么”侧重于想法,“怎样”侧重于做法。“熬过”显得过于悲怆,而“度过”就显得平静了,有种把艰难险阻当风景看的悠然。恰巧我前段时间也遭遇了一些事情,结合我度过低谷期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写下这篇回信以作勉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在信中说,他人的看法与指点也让你备受煎熬。我明白这一点,因为考试结果的不如意,努力的过程就也变得可疑起来。这种“可疑”不仅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还表现于自我怀疑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某些遭遇和你是有共通之处的。“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可分为“事实”“求索”和“是”三个部分,其中“实事”是最难的一个阶段,因为它需要人去做,“是”是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说只要去做事情,就一定能得到该事情的反馈。这一点是我们所理解的。但倘若逆反过来,以“是”来倒推“实事”,那就未必成立了,因为“求”的这个过程往往不被人看到,所以“实事”也就变得让人怀疑了。就是说,结果一旦酿成,你初心是什么也就不重要了。

  这也就引申到了一个证明的问题,一个人有能力不难,难的是证明自己有能力;一个人做事情的初心易得,难的是证明自己有这样的初心。这个证明过程是很难的。当庞大无比的客观困难摆在你面前,而你又短时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时,困难自然无法解决,事情就陷入僵化了——我遇到的问题大致也可以这样表述。面对这样的低谷期,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是把目标导向转为系统导向。在阐述这一点前,我们可以重新理解一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这八个字我们都不陌生。我认为,这八个字的重点在“我”上面。“你打”指的是我们遇到的困难阻碍,“我打”是指我要用以应对困难做的事情,我们要分化困难与我们自身做法的联系。即使说,要认为我要做的事情和你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关系,我认为我该打就得打,我认为我该不打那就不打,和你打不打没有关系。你的决定可能影响到了我的客观,但影响不了我的主观,我的主观依然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将付诸于客观实践来达到我的目的。

  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坚韧的内驱力,不会受任何外力所干涉。我不会因为你打我了就惊慌失措,我也不会因为打不过你就悲观气馁,更不会因为打得过你就洋洋自得。就是说,我有我自己的方式和计划,我有我自己的节奏,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得这种信念。

  教员说,我们一定会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达到”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稳步地”,不冒进不保守,不急不躁,按照规律办事。只要稳步,就一定能达到,这是毋庸置疑的。主观能动性就蕴含在稳步之中。

  其中,“达到目的”就属于目标导向,而“稳步地”就属于过程中的系统导向了。相较于直盯着庞大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盯着眼下“稳步”的过程,更容易让我们找到自信,以小胜利提振信心换取更大的胜利,这样更容易实现目标。目标只是起到一个方向的作用,指导我们当下具体实践的,还是问题导向的方法论。

  其二,学会“进让”。我们都知道退让,退让的意思是说妥协和委曲求全,但“进让”并不是“退让”的反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认为人活一世,所遇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个人内在问题,其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其三是环境制约问题。其中环境制约问题是最难的,因为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我如今越发地认为,要想突破这种制约,很多时候,暂时的“让”是唯一的一条出路。

  妥协这个词琢磨琢磨很有意思,我之前认为它多含贬义,其实不然。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叫做投降,叫做屈服;用在恰当的地方,叫协调,叫协商。工作中需要妥协,但妥协不是屈服,这是一个唯结果论而不是唯立场论的词,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恰恰就是唯结果而不是唯初心——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初心就需要探究了。

  我发现在很多种情况下,能有协商的机会已是一件幸事了——因为能协商与妥协,就说明存在可谈判的主观主体。相较于那些刚性的客观限制,可谈,就说明还有协调甚至逆转的余地,就可以籍此逐步扩大环境制约中的自由空间。工作就是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把妥协用成迫不得已那是退让,把妥协用成主动,那就是利益交换的艺术了,也就是“进让”了。

  我想,这也就是《百家讲坛》中王立群教授所说的,当一个人需要去改变现状的时候,你只有接受一部分现实,才能改变一部分现实。完全不接受的话,碰的头破血流,闹得表里难堪,也解决不了问题。接受一部分现实,就是妥协的内容之一了,也是我们的“让”;改变一部分现实,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内容之一,也就是我们的“进”。相比于顽固对抗现实所带来的痛苦,若能通过“进让”将其转化为博弈过程,这也未尝不可。博弈过程,即是能寻求改变的过程。

  第三,掌握自己对生活的解释权。不做事只空谈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他人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对别人的道德标准乃至行为规范予以指导和批判,只要你有一点瑕疵他们都会抓着不放,只恨你不是圣人,不能让他们满意。我们可以说,我们怕的不是个人的指责,而是世俗的观念,但世俗的观念又何尝不是无数个个人的解释组成的呢?其实我们怕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在乎的那些人的意见。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无法完全站在我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做事,也就自然谈不上感同身受了,即使是让他们自己来面对,也未必就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根本上,还是看我们自己怎么对生活、对成功、对失败的解释了。同样都是逆境,有的人的解释宏大而深远,有的人的解释就单纯且狭隘了。

  我在去年的文章中写道,壮志才能难酬,没有壮志,连难酬的机会都没有。我们怕的不是难酬,怕的是对于难酬的解释,我们怕的不是失败,怕的是对失败的解释。同样都是难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种宏大的解释;“不得其果,郁郁寡欢”就是种狭隘的解释。我们总归都会有自己的解释的。我可以解释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验和感受,得偿所愿是种体验,壮志难酬也是种体验,我想都体验一下。不管哪种体验,不管哪种可怕的经历,总归都会过去的,在我们真的到了过个关口之后,你都可以回望来时的路,然后感叹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外,朋友,无论再忙,条件允许的话也请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哪怕只是慢跑一阵儿。跑的久了你就会发现,跑步是生活的一根支柱,只要它还在,你就还不是一无所有。相较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锻炼身体带来的正向回馈是最立竿见影的,别的事情可能你做了也看不到什么成效,但锻炼不会,你跑了就会有效果,你的跑步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很快的,生活里其他的事也慢慢有点不好意思,也跟着跑起来了,那是为了补偿跑步的速度,一切都在稳步前进了。还是那句话,重点不在于多快,而在于“稳步”,只要能做到“稳步”,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