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三河市一场“改招牌颜色”的风波,看似只是城市风貌改造,其背后却透出一股让人极度不安的政治信号——有人,正在悄悄挑战人民群众的底线。
什么“美学提升”,什么“审美统一”,这些不过是幌子,真正要去掉的,是这个国家的“红色记忆”,是人民群众最深层的情感认同。
一、“红色让人烦躁”?这种话敢说出口!
三河当地有群众反映,有位官员在解释为什么要把红底招牌统统换掉时说,红色太火热,会让人烦躁,是“燥热年代”的代表;蓝色又太俗,像农村大集。最后得出结论:“不允许有红,要脱燥脱俗,打造国际范儿。”
听听,这是人话吗?在中国土地上,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公开说“红色让人烦躁”?我们不禁要问:你烦的到底是颜色,还是背后的历史?你不想要的,是审美,还是整个新中国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荣光?
红色是中国人民的根,是共产党人流血牺牲的象征,是毛主席带领我们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精神符号。从五星红旗到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哪一面旗不是红色的?“红色根据地”“红色接班人”“中国红”,哪个词不是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烙印?
有人居然能张口就来:“去红化”,并说得那么理直气壮。这不是审美问题,是思想问题,是立场问题,是对整个红色政权的否定,是赤裸裸地在挑战党和人民之间最深的政治信任。
二、“去红化”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不止三河,近年来,一股“悄悄改色”的风,刮得越来越猛。山东某地悄悄移走毛主席塑像;湖南望城偷偷对毛主席雕像“做手脚”;江苏某地联通营业厅侮辱革命烈士,引发全民公愤,最后却不了了之。
事情发生之后,常常是舆论一片哗然,最后“平息”下来,不了了之。这种沉默,这种处理态度,反而让某些人越来越胆大。有人开始琢磨:是不是“去红化”是一种风向?是不是在这种操作下,就能搏得上面的关注?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投机,就能升官发财?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在固安“玩过一次颜色”的人,如今又在三河故技重施,而且玩得更彻底、更明目张胆。他不是真的在搞“城市美学”,而是在拿红色试探人民群众的耐性——看我们还能忍到哪一步。
三、“付三河”不是在创新,而是在投机
我们不能把这个人当成个别现象。像“付三河”这样的人,骨子里从来不相信红色能带来未来,也从来不相信毛主席时代的人民是真心热爱那个年代。他们只相信西方那一套,口口声声说“国际范儿”,结果把城市搞得冷冰冰、没根没魂。
他们讨厌“火红年代”,他们害怕群众的热情和信仰,他们内心真正想告别的,不是某种颜色,而是那个“全民干劲冲天、干群一条心”的年代。正如一些公知曾嚷嚷的“告别革命”,其实不过是要告别人民、告别公有制、告别毛主席留下的一切。
所以,“付三河”并不孤独,他身后还有一群人,一路打着“发展”“开放”“现代化”的旗号,在文化阵地上搞“颜色革命”,他们最怕的,就是毛主席精神回归。
四、“共和国是红色的”,这是底线,不容试探!
我们的最高领导早就明确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这是政治红线,是信仰底线,是亿万人民的精神支柱。
可在现实中,有人却视若无睹,把这句再清楚不过的话当成耳旁风,把人民群众的愤怒当空气。他们以为换换颜色、改改标语、撤掉几个塑像,不会出大问题。但他们忘了,这些“改动”,动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民心民意,是整个国家的根基。
今天是换招牌,明天就是换教材、换史观、换价值标准。如果这个口子不堵住,我们很快就会被裹挟进一场真正的“文化投降”。
五、对“去红化”,必须零容忍!
“付三河”这次虽然被免职,但广大群众并不满意。免职不等于问责,更不等于清算。如果不能杀一儆百,反倒让这种“颜色政治”的试探变得常态化,那么真正被“改颜色”的就不是招牌,是我们的国家。
红色不是障碍,而是方向。不是累赘,而是力量。谁对红色有意见,就是对人民有意见;谁试图去红,就是在挑战这个国家的根本制度。
群众早就看得清清楚楚,问题不是审美,而是立场;不是设计,而是态度。
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我们要再次喊出:毛主席是对的,红色不能丢,人民的热血换来的胜利成果,不容“改色”。
如果有谁非要挑战,那就请他做好面对人民怒火的准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