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知产案件1083件,同比上升超13%
4月18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4年)》。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083件,同比上升13.64%。
其中,办理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案件共436件,同比上升22.47%;办理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行政诉讼监督等各类监督案件及其他关联案件647件,同比上升8.38%。办理的监督案件中,行政生效裁判监督案件137件,占全国检察机关同类案件的77.4%。
涉人工智能、医药专利等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案件增多。白皮书显示,随着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涉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相应出现。在海淀检察院办理的马某、孙某某侵犯著作权案中,涉案权利作品系源代码缺陷检测软件,集合多种专利技术自动识别语义缺陷、安全漏洞和编码规则等问题,对保障软件安全有重要作用。该案系权利公司内部员工离职后复制、修改该软件源代码并对外出售,检察机关成功指控犯罪,被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涉数字版权、数据库等数字产业领域案件成倍增长。白皮书显示,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数字产业领域侵权盗版刑事案件91件,同比增长3.55倍,包括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作品、数据管理平台软件等领域版权案件以及数据库类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在西城检察院办理的刘某某侵犯著作权案中,刘某某系某知识付费网络平台公司技术人员,离职后仍利用内部账号访问、修改公司数据库,非法获取该公司音频视频付费会员服务激活码并在二手交易平台销售,还窃取公司平台十余个会员账户的余额用于购买平台图书,因犯侵犯著作权罪、盗窃罪被依法提起公诉,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科创企业员工内盗、集体跳槽后泄露商业秘密等现象不容忽视。白皮书显示,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在职员工、离职人员、实习人员等“企业内部人员”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10件、侵犯著作权案件7件。不法分子或利用获取科创企业内部数据的便利,通过数据移植、技术复刻等手段,将权利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私人资产”,或利用在职期间掌握的客户渠道等经营信息从事同类经营活动,挤占存量市场空间,给权利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在海淀检察院办理的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孙某某等4人侵犯商业秘密案中,权利公司原核心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孙某某等人离职后组建新公司,窃取核心技术信息及海外客户资源,从事同类经营业务,造成权利公司损失超千万元,孙某某等4人均因侵犯商业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被告单位也被判处罚金。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