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工分制好在何处?答江南一书生

发布时间:2025-04-18 16:16:31

  一,什么是工分制?

  我们知道,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是采用工分制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工分制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过渡经济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工分是衡量每个劳动者劳动量和计算劳动报酬的基本单位。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们共同参加集体劳动,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劳动成果,便采用了工分制来记录和核算每个成员的劳动贡献。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采用记工方式来统计社员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的。工分的评定:通常根据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劳动技能、劳动强度等因素来确定每个劳动者的工分标准。例如,成年男性劳动力一般每天的工分较高,而妇女、儿童或年老体弱者的工分相对较低。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还会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率进行调整。比如,在收割庄稼时,收割速度快、质量好的农民可能会得到较高的工分,而工作效率低或质量不达标的则会被扣除一定的工分。到了年终时,按照劳动者个人的工分累计量占生产队工分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的方法是,在统计个人工分累计量的同时,把生产队的总收入除以生产队社员工分总量,得到每个工分的单价,然后用每个社员的工分累计量乘以工分单价,即得到每个社员的工分收入。

  在国家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队的工值水平高低表明生产队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如果记工标准一样,那么,工值越高,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相反,则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就越低。

  工值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常见的有粮食产量的高低和生产队副业收入的多少,有记工标准的因素。丰收年的粮食产量高,工值水平就高,反之则低,这是常识性的东西;另外,生产队一年的总用工量的多少自然也会影响工值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队副业收入状况也是决定工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个社员如果一年的工分是400工,工值如果是0.5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00.00元;如果是0.7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80.00元,而如果工值只有0.3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只有120.00元。

  工分制是就是最现实的按劳分配制度。所谓按劳分配,有两重涵义:第一是个人收入与其劳动投入状态相联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个人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第二重涵义是,整个按劳分配企业的收入分配与企业生产结果状态相联系,同样是收益多则分配水平提高,收益少分配水平降低。

  二,工分制就是人民公社生产队二十多年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十多年的生产队就是在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动力机制作用下不断发展的。

  那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是如何促使生产队持续发展的呢?

  我们知道,在采用工分制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记工方式来统计社员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到了年终时,按照劳动者个人的工分累计量占生产队工分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的方法是,在统计个人工分累计量的同时,把生产队的总收入除以生产队社员工分总量,得到每个工分的单价,然后按照用每个社员的工分累计量乘以工分单价,即得到每个社员的工分收入。

  在国家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队的工值水平高低表明生产队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如果记工标准一样,那么,工值越高,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相反,则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就越低。

  工值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常见的有粮食产量的高低,有记工标准的因素。丰收年的粮食产量高;另外,生产队一年的总用工量的高低自然也会影响工值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队副业收入状况也决定着工值的高低。除此以外,生产队的管理状态也影响着工值的高低。

  一个社员如果一年的工分是400工,工值如果是0.5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00.00元;如果是0.7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80.00元,而如果工值只有0.3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只有120.00元。社员的工分收入不仅由个人劳动状态的变化决定,同时也有生产队的收入状态所决定。因此,生产队社员的收入状况会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

  社员的工分收入的波动,会对社员自身的劳动状态起到直接的调节作用;同时社员的工分收入波动,当然也会促使社员关注集体经济的经营状态和管理状态。因此,在采用工分制分配的条件下,工分收入客观上对每个社员的劳动状态、对生产队整体的经营状态和队干部的管理状态都起着调节作用。

  当工分收入波动作用于社员时,这种收入波动会促使社员关注生产队集体的经营状况和管理状况,从而引起他们肯定或否定队干部生产经营管理的行为;而生产队的社员大会则是体现社员的集体意志、对生产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形式。对队干部的工作予以肯定或否定,甚至决定主要干部的去留或更换,这就是生产队社员大会领导下的队委会、队长管理制度的基本职能。当生产队的干部和管理状态在进行调整之后,新的工分收入的波动,又会促使社员产生新的关注和新的管理行为,从而使生产队的经营状态和管理状态不断或经常地适应社员的利益要求。这就是生产队的经营机制。

  工分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体现按劳分配作用的企业经营机制。正是有了这种经营机制,社会主义企业才能有充足的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的活力。

  三,工分制好在何处?

  工分制是对应于股份制的按劳分配制度。工分是对应于股份的劳动价值计量形式,是体现劳动者提供劳动量差别的恰当形式,工分制则是体现“谁劳动谁受益”“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制度。

  1,对农民或劳动者来说,工分制好在何处?

  对农民来说,对劳动者来说,工分制好在哪里呢?

  首先,在采用工分制条件下,农民或劳动者可以真正地多劳多得。在采用工分制条件下,你做得越多,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这与工资收入是不一样的。例如,在送公粮时,每送100斤公粮是0.30工,那你送300斤就是0.90工,送500斤就是1.50工,多做多工;而即使是采用定额计酬的情况下,企业一旦发现某个工种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超过了市场同工种的价值水平,那老板就会降低相应的工时定额,从而降低员工的收入水平。

  其次,在采用工分制条件下,农民和劳动者都凭借劳动投入量(工分)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在工资制条件下,员工拿的工资是成本项目。采用工分制的人民公社是社员大家凭借工分的多少来分配集体的生产成果,而采用工资制的企业员工的收入限于成本部分,员工或劳动者是无权进入生产成果的分配的,在产权型企业只有股东或资本家才能取得生产成果。

  第三,在工分制条件下,企业全体人员的收入水平随着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有相应的提高,而在采用工资制的条件下,员工的收入水平与企业发展状态呈反比关系:越是搞得好的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成本支出也就越少,因而员工的工资水平总是不断降低的。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这是产权企业最基本的经营目标。

  生产队会根据当年的总收入和总支出,计算出每个工分的价值,然后按照每个成员所积累的工分数量进行粮食、现金等劳动成果的分配。工分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组织农村集体劳动、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让农民们能够在集体劳动中明确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集体生产。

  2,工分制对劳动者公共需要满足的好处是什么?

  在采用工分制的条件下,生产队生产结果的分配模式是“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消费的”模式进行分配的。这个模式既照顾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又保证了社员生活消费的需要,既兼顾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满足了个人利益要求。其中“补偿消耗的”是首先保持公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使企业或生产队在生产资料保值的前提下发展;“交够国家的”和“留足集体的”这是兼顾了劳动者不同范围的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人民公社时期,先后实现了农村电力化、教育体制的广泛普及和医疗体制的普及,正是由于这种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兼顾了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的分配模式满足农民公社需要的体现。人民公社时期社员收入较低,但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却可以养活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可以负担三、五个孩子的成长费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形成了农民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3,工分制对生产队或公有制企业的好处是什么?

  与股份制相比,工分制能够形成企业发展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采用工分制的条件下,社员的收入不仅取决于个人劳动投入状态,而且也取决于集体生产经营状态。在生产队生产经营良好状态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和副业收入处于较好状态,工值水平会较高,而由此形成的较好的工值水平,并使每个社员受益并肯定当前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反之,粮食产量和副业收入处于较差状态,工值水平就会较低水平,社员就会否定当前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

  当工分收入作用于社员时,这种收入波动会促使社员关注生产队集体的经营状况和管理状况,从而引起他们肯定或否定队干部管理的行为;而生产队的社员大会则是体现社员的集体意志、对生产队管理人口进行管理的形式。对队干部的工作予以肯定或否定,甚至决定主要干部的去留,这就是生产队社员大会领导下的队委会、队长负责制的基本职能。当生产队的干部和管理状态在进行调整之后,新的工分收入的波动,又会促使社员产生新的关注和新的管理行为,从而使生产队的经营状态和管理状态不断或经常地适应社员的利益要求。这就是生产队的动力机制。

  股份制企业,股东才是企业的生产主体和受益者,是股东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通过股东大会来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而工分制企业是全体员工是生产主体和受益者,是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因此,相比于股份制企业制度,工分制可以为企业发展形成更强大的动力。如果说股份制企业是一列常规列车,整个企业主要靠老板或股东等资产者这个龙头带动前行,企业员工处于被动状态,那么,工分制企业由于每个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企业生产成果相联系,因而它是一列动车,整个企业像动车那样,不仅机车有动力,而且每个车辆都自带动力,机车和车辆会形成合力,从而使列车能够高速运行。

  人民公社的工分制,作为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它对所有的公有制企业都是适用的。采用工分制的分配方式,它真正地做到了同时兼顾社会主义个人、集体和国家的三者利益,真正体现了劳动者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也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周家庄、南街村等集体经济单位的实践就是最好地注解。

  4,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工分制企业制度的推行它能够形成劳权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需求不足而形成的经济危机。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企业只有或者说只应该有劳权企业与产权企业的区别。当我们建立以劳权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时,既保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要求,又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求,因而也就真正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果我们真正建立了劳权企业或劳权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我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周家庄、南街村、胖东来、华为类的企业,那么,全国8、9亿劳动者及其他们的家庭人员都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我国经济的发展差不多可以惠及14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共同富裕也就真正实现了。

  我国有14亿人口,加起来比发达国家的总人口都多。如果真正建立了劳权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14亿人口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就不可能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更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

  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做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是常识。劳动者当家作主,在经济上无非就是要建立“谁劳动谁经营”“谁劳动谁管理”的劳权经营体制;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就是要建立“谁劳动谁受益”的劳权分配体制。劳动管理权与劳动分配权,合起来就是劳动所有权。也就是说,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本应该是劳权经济。因此,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本质上就是要坚持劳权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常识性东西,一般人理解都没有难度,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市场化的改革只是进行了30多年,但我国的经济却增长乏力,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却出现了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甚至出现了全民负债的局面,是不是因为我国的专家学者缺乏起码的经济常识,对病态的经济体制无能为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