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刀砍到自己身上时,马斯克知道疼了

发布时间:2025-04-18 15:17:07

  最近,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关系看起来似乎不太妙。虽然对于中国网友来说这样的结果不难预见,但上任才三个月事情就变成这样也确实太快了点。

  如果说关税战上的意见相左属于马斯克这个精英资本家无论从观念还是利益上都和MAGA尿不到一上壸里,那最近马斯克对NASA预算案中大量关于气象和深空探测有关的项目被砍表达遗憾这事,实际上锅还是他自己弄出来的。

  不搞核聚变还想太空殖民?

  先说清楚一个问题。虽然在马斯克彻底投向特朗普之前,大洋两岸都有不少人把他当成科技巨人甚至人类的希望,但他终究是资本家不是科学家。比起懂王团队的其他人,马斯克在科技方面肯定是更懂,但也只能说半懂不懂,在很多领域也属于经常口嗨反智大放厥词那种。这种这种网红科技意见领袖经济,在当下也属于硅谷的标配。

  更大的问题在于,像马斯克在科技领域口嗨,很多时候出发点不是基于对科学的单纯看法,而是从资本盈利的立场出发。

  典型的比如前阵马斯克说不需要可控核聚变。这不是他第一次表达这种观点,之前就多次发表过批评可控核聚变的的言论,认为不如铺上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

  乍一看这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可控核聚变并不代表着无穷无尽的能源,氚是珍稀的同位素,而月球上的氦三实际上没什么开采价值;而直接用氢的那种聚变,人类能不能搞出来实在是很难说;虽然可控核聚变技术这些年有了不少的提升,不再是什么永远的五十年,但是依然需要很多时间,人工智能和高温超导体的应用对可控核聚变的控制有很大帮助,但它们都不是万能的。

  然后是关键的成本和性价比问题。这些年传统核裂变发电站的建设进度受到影响,除了发达国家工程能力的下降以及福岛核事故带来的恶劣负面影响之外,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清洁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远超当年的想象。浏览一些较早的能源规划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这些估计都考虑到了风电和太阳能的影响,但是都没有估计到清洁能源成本下降和推广规模如此夸张。

  所以核电这种对成本十分敏感的项目在商业上就失去了竞争力,美国现在各路科创企业都在规划小型反应堆来避免成本超支。但是从目前的预算来说,恐怕要事与愿违。而比核裂变电站更不成熟的核聚变电站,未来可能会面对更加廉价的清洁能源竞争,这个挑战确实不是一星半点儿。对那些搞商业核聚变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对未来做更多的准备,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赚到钱。

  问题是对一个GDP全球第一的国家来说,这种事情能只从成本上考虑吗?

  清洁能源受时间天气的影响巨大,想要稳定供电,需要大型电网,储能设备,还要调峰用的大型电站。尤其对火电严重退化的欧美国家,核电对整体电力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可控核聚变在未来的意义之一,可控核聚变确实不是无限能源的神器,就算搞出来之后成本在长期也未必有优势,但是对于人类整体的能源利用来说,是很关键的一步。

  更不用说人类想大规模进行太空探索的话,可控核聚变仍然是人类技能能力内最可行的提供电力和推力的能源选择。从长远上说掌握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是历史的必然。

  只是这个长远对于诸位资本家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能改善季度和年度的财报吗?不赚钱不就是应该砍掉吗?考虑到当下企业的运行模式,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事实,虽然当下大企业越来越多承担了科学研究的任务,但是依然有很多更长期的科研项目是不能以企业模式来运行的。

  一个连核聚变都不支持的人,竟然会有很多人相信他和特朗普会创造全新的航天黄金时代,相信他能殖民火星并带领人类进入太空时代,这也太好笑了些。

  稍微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哪怕只是月球火星这种星际开拓,都需要以百年为周期的规划,更不要说走出太阳系什么的了,那是千年万年级别的。这种情况下,那些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标准的资本家,怎么可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即使现在很多大公司里都有些考核松弛的前沿领域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在资本规律面前,又怎么能保持稳定呢?

  你不能等到刀砍到自己身上才喊疼

  在DOGE部开始砍科研预算之前,不管美国还是我国都有不少人幻想,说马斯克是个科技资本家,他要砍的项目肯定都是没什么用的,只会提高科研效率。事实显然打了他们的脸。说白了,你不是资本家,就不要去强行理解资本家的脑回路,更不要产生莫名其妙的认同和信任感。

  比如,马斯克这些硅谷大佬们,这些年对大学里的学院派研究是越来越不屑的。在chatgpt出现之后,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高峰。毕竟,哪怕是美国计算机最强的几个大学,也不可能用千卡万卡集群进行训练,那么在计算机领域,这些大学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特朗普二进宫后高校系统也在遭到猛烈冲击。

  资本家这样想很正常,只是神经网络等基础构架,依然是在大学中诞生的,而且没有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硅谷大厂又要从什么地方招人呢?

  近十几年来,大学的科研能力跟不上应用确实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出路绝对不是把学校科研机制废了搞什么哈耶克导向的市场化研发。现在有的大学,是把大企业的各种考核制度学了个遍,各种kpi,周报月报年报哪个都不缺,还能怎么改呢?或者应该说,当下人类的社会与自然科学水平,很显然对于科研的总体价值,没有一个很好的量化手段,根本设定不出来一个通用的kpi,更何况这种kpi不同人眼里是压根不通用的。

  具体到砍预算这个事,大部分并不是特朗普和马斯克直接说砍什么项目,是由DOGE的人跟预算办公室的人协调,然后预算办公室的人决定。这就使得白宫在砍科研预算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马斯克式的盈利导向的短视;二是民粹阴谋论导致对科学的仇视和挟私报复。

  比如预算办公室的负责人罗素沃特,这位是个气候阴谋论者,对气象方面的一切科研项目都很敌视。所以noaa这个美国气象系统的核心部门遭遇重拳,预算被大砍,很多项目难以运行。MAGA们对此会很高兴,觉得这是在痛击邪恶的全球主义气候变化白左阴谋论,但是他们有没有思考过,如果天气预报的效率降低了,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呢?气象预报的经济收益往往并不直观,毕竟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减少损失而非是增加收入,但是缺少了这种东西,代价就是巨大的。

  具体到气象卫星方面,很多都是noaa和nasa的合作项目,所以罗素沃特对气象项目的攻击就同时影响了两个部门,有传闻甚至美军的军事气象卫星也可能被影响。至于深空探测被砍,就属于马斯克这种资本短视属性在预算部门中的体现了。在预算部门看来,这逻辑和马斯克需要核聚变一样,收益难以量化。但问题是,长期以来美国科技第一的人设中,深空探测不都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吗?马斯克和SPACEX的很多员工选择这条道路,不也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吗?

  核聚变跟马斯克的业务无关,所以马斯克短视,深空探测跟马斯克的业务有关,他就不短视了表示遗憾了。问题是,你选择了MAGA就会得到MAGA的一切,不能在能用MAGA当刀的时候就支持鼓动,同样的刀砍到自己身上了又喊疼了。

 

  ”宁要草,不要苗“

  其实这种对待科技的双标态度我们中国网友肯定不陌生。长期以来,我国舆论界对待科技成果也体现也体现出一种双标评判。但不同于美国这种资本短视或者民粹情绪,我们舆论界很多时候双标的出发点是中外之别。具体来说就是外国搞出来的好,中国搞出来的就不好。

  量子技术就是这种双标的一个典型。长期以来,对于量子技术,国内的舆论场一直有一些批评,认为这是没用的技术。原因也不复杂,一方面因为中国在很多量子技术上的发展不错,一方面量子技术也不是那么直观可以落地的技术,就算未来的通用量子计算机造出来了,大概率也和手机与电脑的用法大相径庭,自然很容易受到攻击。

  问题是,美国那边对量子技术的炒作,恐怕比国内夸张多了。这时候批评者反而又视而不见了,又不说什么资本追捧的方向就是市场经济和效率的方向了。虽然量子计算机技术不可能像家用计算机那样可以普及使用,但对许多特殊问题的解决是有巨大潜力的。

  更何况中国在量子技术上的投资比美国对各种莫名其妙的非科学项目投资少了几个数量级,绝对不是盲目撒钱的,甚至可以说充满效率。

  说的再难听一点,如果中国没有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上做出一些成果,很多人对于量子技术的舆论,是不是就和现在不一样了?

  结合美国和中国两边的情况,想想这些奇妙的思想钢印与刻板印象,我们或许会对于一个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各路人马都喜欢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创新?虽然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既不客观,同时又带着遮掩不住的东方主义气质,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抱有这样的偏见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对科研史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就知道这东西需要资金和人才,而非什么精神和民族性。客观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物质条件因为现实的限制,是有比较大的局限性的,所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科研都是以跟随为主。

  但如今这一情况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无论是哪个方向,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能力做出世界级的成果。然而有时候物质上的变化,要快于人类观念的认识,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很多人依然抱着“西方人的科研才是科研,国内没有创新”这样莫名其妙的观点,而他们促成了某种程度上预言的自我实现,这些在上一代科研氛围里边成长起来的人,如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中国人自己的创新得到的支持是不足,想要做出来成果就会变得困难。

  但是说到底,观念并不能战胜物质,如今越来越多的原创科研成果,足以证明那些人的错误,毕竟,一个时代的正确观念,在下一个时代是错误的,此事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人一生之中,适合接受新观念的时间可能只有那么二三十年,这是个小小的生物学现象。

  马斯克从科技偶像走到今天这地步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足够的启示。资本光环不能等同于科研本身,意识形态光环也不能等同于科研本身。一个科学创新能否成功,而它的成功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几乎是无法预言的。科技偶像做不到这一点,市场也没有预言这个的能力。

  科学研究总是要经历一些失败的,这点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是如此,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形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科研多一些宽容,对西方的科技领袖的点评多一些清醒的思考和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